【鈑金行業網】在新一屆部長級高官名單中,央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四人頗引人關注,因為這四個人與國家和百姓的“錢袋子”息息相關,是中國新一屆的財經班底。
不管是破例留任,還是臨危受命,在當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這四人面臨的是史無前例的挑戰。通脹壓力、債務隱憂、房價上漲、貿易摩擦……應對與解決這些挑戰與問題,正是中國經濟涅槃重生、走向升級的必由之路,不管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他們都必須在路上。
周小川留任央行
貨幣堰塞湖之壓,解鈴還須系鈴人
2002年12月,周小川出任中國人民銀行第十一任行長,時隔10年,這位被稱為是“中國第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央行行長”、“人民幣先生”再獲連任,成為中國央行歷史上任期最長的行長。雖看似“破例”,亦在情理之中。
回顧過去,改革成就了周小川的10年。2003年,央行對銀行業的監管職能被剝離,成立中國銀監會;2004年,啟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2005年,央行進行匯率改革應對人民幣升值;2010年,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在周小川任期變成了一家真正職能清晰、目標明確的央行,換任何一個人做央行行長,相信央行的獨立性都會比周小川的要小”。經濟學家陳志武對周小川不吝贊美之詞。
盡管立有赫赫戰功,但周小川的過去也不是沒有遺憾。“不能讓老百姓手里的錢毛了”,這是周小川廣為流傳的一句精彩語錄。但在過去10年,老百姓真實的感受是,一個煎餅從1塊5毛錢漲到了5塊錢,一套房子從20萬元漲到了200萬元,“手里的錢真的毛了!”
“通貨膨脹無時無刻不是貨幣引起的”。截至2013年2月底,我國廣義貨幣(M2)供應量已經相比10年前已經翻了近6倍,貨幣“堰塞湖”的潛在危險始終高懸。解鈴還須系鈴人,周行長該如何應對?
樓繼偉重回財政部
“營改增”擴容迫在眉睫,房產稅要啃硬骨頭
已經在中投董事長位置上掌舵五年的樓繼偉,如今重回曾經任職長達九年的財政部,接替謝旭人擔任中國第十一任財政部部長。曾經有“一睜開眼每天要賺3億人民幣”的焦慮,眼下,這位經濟學家出身的中國經濟“大管家”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當好一個“改革者”。
從2012年開始,中國營業稅改增值稅大幕徐徐拉開,北京、上海等服務業發達城市大多已經陸續展開“營改增”試點。來自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營改增試點地區共為企業直接減稅426.3億元。
雖然“營改增”已經被視為“時機成熟”,需要加快推進,但改革前路卻并非一馬平川,很多問題有待解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營改增”是財稅領域最大的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稅收征收體制等各個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而當前試點所暴露出的地區價格差、部分企業稅負增加等問題,都需要加快推進改革去解決。
除“營改增”外,當前社會最關注的財稅體制改革還有“房產稅”這塊硬骨頭。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過去數年的“土地財政”模式是造成房價上漲的罪魁禍首,而要破解這個難題,“房產稅”不得不出。然而,從當前重慶、上海的試點情況看,房產稅的效果并不明顯,而主要問題是房產稅的制度設計仍然存在局限。
不管是推進“營改增”,還是“房產稅”,財政部作為這些財稅體制“深水區”改革的直接參與者已被推到風口浪尖。樓繼偉如何當好這個“改革者”,公眾拭目以待。
徐紹史轉任發改委
放權簡政減少微觀干預,反壟斷要“打老虎”
與很多同時代的共和國部長履歷一樣,新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也下過鄉、插過隊,有著天然的改革動力。在任國土資源部部長期間,他曾對土地違法嚴重的地方政府嚴厲問責,被視為“雷厲風行”一族。如今,從土地長官轉任統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部門,62歲的徐紹史肩上的擔子比以往重了不少,因為他要干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那就是改革發改委自己。
近些年來,不管是企業界還是學術界,對發改委的質疑聲音很多,主要集中在發改委權力過大,審批事項過多,對微觀經濟干預過于頻繁等等。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改革發改委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副主任王峰就曾表示,發改委審批事項比較多,權力比較集中,這次改革要進一步加大發改委轉變職能的力度。“市場能管的,你就不要管;市場管不了的,市場不能管的,你就要管”。
除了改革自己,反壟斷也是民眾對發改委最大的期待。作為反壟斷的執行部門,發改委先后對三星、LG等外資企業以及茅臺、五糧液等內資企業實施反壟斷調查,并分別給予相應的懲罰。不過,市場對于發改委反壟斷的成績仍有不滿,銀行、電信、石油等利益集團仍有恃無恐,“只拍蒼蠅,不打老虎”成為發改委的最大詬病。
而對徐紹史而言,不管是對內改革自己,還是對外去“打老虎”,都需要他堅持過去一貫的“雷厲風行”。
高虎城掌舵商務部
“經濟外交家”如何保8,同時化解外貿摩擦
在一位商務系統工作人員的眼里,62歲的高虎城“有學識、有水平”。法語專業出身的高虎城,擁有法國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是高級經濟師。而早年從事外交工作的經歷,讓他在很多棘手的中外貿易糾紛中,扮演了貿易戰滅火人的角色。
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嚴重……中國外貿在2013年仍然面對一場艱苦的保衛戰。一位“經濟外交家”,將如何在全球貿易的鶴唳風聲中,尋求增長與平衡?
2010年7月,高虎城出任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機制設立的本身,反映了中國外貿形勢的變化。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從0.5%上升到近10%。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國貿易高歌猛進的態勢被打斷,對外貿易領域摩擦也明顯增多。事實上,從此以后,在全球性的衰退中,政治經濟失衡、保護主義升溫、國際經貿碎片化等危險一直持續至今。
2012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2%,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10%的增長目標。在去年12月底召開的商務部工作會議上,高虎城一再提醒參會者中國外貿形勢的嚴峻性。“要做最壞的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2013年,中國外貿增長目標確定為8%。外界預測,高虎城的 “外交”經驗將助推中國更深層次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