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2013中國國際機電工業制造業博覽會另外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稱,是第九屆中國模具之都博覽會,不過今年展會上,模具產品的主角地位,已經被車床、刨床、銑床、鉆床、磨床、鏜床等機床產品所取代。
連日來,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3萬平方米的展出現場,1000余種機床產品共臺競技爭奇斗艷,德馬吉、巨浪、伊洛娃、因代克斯等國際大牌悉數到場,帶來了全球領先的產品和技術。
德國巨浪在現場展示了一款最新的立式加工中心,其2.1秒的削對削換刀時間、2.4秒的工作臺交換時間,代表了當今世界的領先水平,引起了參觀者的一片嘖嘖稱奇。
全球最大的3D打印機生產商美國Stratasys公司展示了一款小巧的3D打印機,現場打印的鼠標、高爾夫球桿等產品引起不少人圍觀。“在新產品研發過程中,利用3D打印對內部結構、裝配關系等進行全面驗證,可以極大縮短研發周期,提升研發質量。”余姚明日數控設備公司總經理王乃平說。
除了國際大牌的頂級設備,“寧波智造”也在現場集中亮相,北侖、寧海、鄞州、鎮海等地一批企業研制的裝備產品,以更高的性價比吸引了眾人的眼球。
北侖是寧波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本次展會北侖企業拿下了100多個展位,海天精工、耀發數控等企業集中亮相,連日來,這些企業的展位前也是人山人海,前來咨詢的下游企業絡繹不絕。
“機器換人”引發商機
一度沉寂的機床類產品,在今年的展會上緣何迅速走紅?寧波機床模具行業協會秘書長林森茂一語道出個中原由:寧波制造業轉型升級到了“機器換人”的階段。
“近年來,和長三角其他城市一樣,寧波制造業普遍面臨著‘用工荒’和‘用工貴’,勞動密集型行業尤其如此,用‘機器紅利’取代‘人口紅利’,既是用工現狀的倒逼,更是不少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選擇。”林森茂說。
這些能夠替代手工的機器在展會大受追捧。寧波民盛數控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新式攻牙機,集鉆與攻于一體,一人可操作3到4臺機床,代替了以前20人的操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其成本比進口產品低了60%。
國際大牌也在努力搶抓這個新商機。德馬吉的數控加工中心雖然價格不菲,但依然是現場關注的焦點。公司區域銷售經理馮磊說,去年德馬吉在寧波市場的銷售創下2.2億元新紀錄,其中吉利汽車一次性就購入21臺,用于1.8T發動機缸體加工,合同金額達到1億元。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作為先進制造業重鎮的寧波,不少大企業加快了設備更新步伐,對德馬吉這樣的高端設備需求量大增。”馮磊說,今年1月至4月德馬吉在寧波的銷售同比下降了20%,但是如果剔除去年吉利大訂單的因素,銷量是上升的,而且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設備更新行列。
“工業母機”亟待振興
機床是用于制造機器的機器,因此有“工業母機”之稱,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先導產業,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工業發展水平,并且與整個經濟的冷暖密切相關。
“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2011年下半年起,全行業下行趨勢明顯,至去年底,全國機床行業新增訂單已經連續19個月負增長。”參加本次展會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克林說。
今年一季度,隨著經濟回暖,機床行業也開始進入穩定發展期,而在浙江等一些制造業大省,在政府“機器換人”政策的撬動下,市場需求加速升溫。
今年起,寧波正在推進工業自動化改造試點,立足塊狀經濟雄厚的產業基礎和龐大的潛在市場,以及裝備制造和零配件產業的優勢,設立了工業自動化改造專項資金,每年選擇幾個細分行業進行試點,力爭以點帶面推進塊狀特色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帶動先進成套裝備制造業的大發展。
這一積極信號也被敏銳的寧波民營企業捕捉到了。寧波勛輝電器公司是一家模具生產企業,今年初公司收購了一家機床企業,進入一個新領域。此次展會公司攜帶四款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機床產品參展。“我們的機床定位高端,今年前4個月,銷售已經同比翻番,目前訂單都來不及做。”公司總經理陸如輝說。
“中國機床工業低端過剩、高端不足,90%高端機床依賴進口。”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克林說,包括機床在內的寧波的裝備產業不一定要上規模、做總量,但是可以抓住幾個關鍵技術,做深做透,提升市場認可度。
至于中小型的裝備企業,張克林建議可以采取差異化發展思路,滿足細分市場的獨特需求,更加注重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由單純賣產品向為用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轉變。
延伸閱讀
購置國產設備受鼓勵
根據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自今年1月1日起,中國國內投資項目下進口的多種重大技術裝備包括多款數控機床等,不再享受免稅政策。
調整后不予免稅的機床產品中,數控機床占大多數,如數控激光加工機,龍門式加工中心,數控電加工機,部分鉆削、鏜銑、車銑車削加工中心等,以及多款數控車床、數控磨床、數控銑床、齒輪類加工機、鏜床、組合機床等,主要是近年來中國技術水平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裝備。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錄修訂主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繼續支持企業引進中國不能生產的先進技術設備,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二是為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購置國產設備提供公平、合理的外部環境,促進裝備制造業健康發展;三是有效兼顧上、下游產業以及裝備制造和使用部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