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的言辭之中還是反映出個中真相。即便在沒有美國大型基礎設施訂單的情況下,華為自身做得已經很好了。美國的運營商也許在抵制華為的誘惑力,但是加拿大、歐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的運營商并非如此。按照一些標準衡量,華為已經超過愛立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信供應商。
此外,徐的聲明中甚至帶有隱藏的威脅。華為也許不需要美國來獲得成功,但是美國如果想保持電信設備市場的競爭力,它需要華為。
其實美國,是華為十年多以來難以逾越的一道坎。從2005年華為贏得首個歐洲合同開始,7年的時間里,華為已經與全球大部分運營商特別是前50名運營商相繼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唯獨美國市場久攻不下。
最近,尚未從歐盟反傾銷案中脫身的華為,又遭到美國政府的打壓。美國又開始就日本軟銀競購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Sprint案提出交涉,要求Sprint 和日本軟銀同美國當局達成協議,同意將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的計劃作為收購Sprint 交易的一部分,同意美國政府在Sprint的設備采購問題上擁有否決權。
華為為什么接連遭美國重創?鈦媒體整理了近年來華為在美國所受到的一些挫敗,或可窺一二:
一、繼美國國會提出禁止“華為”后,今年以來華為遭挫的頻率明顯提高:
1、今年2月份,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ITC)宣布對華為和中興發起的3G和4G無線設備發起“337調查”,以確定這些產品是否侵犯美國公司專利權;
2、今年3月份,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一項預算撥款法案中規定,聯邦機構在采購中國企業生產的IT系統之前必須得到聯邦調查局(FBI)或其他權威機構的批準,這實際上限制部分政府部門購買中國企業生產的信息技術系統,嚴重影響華為部分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
3、4月8日,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杰斯(Mike Rogers)重申之前的論斷,稱華為是美國的安全隱患。
二、不過不僅是今年,華為從2001年進入美國市場后就屢屢碰壁。
2001年,華為正式進軍美國市場。當時,由華為高級副總裁陳朝暉帶領一小隊員工來到了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普萊諾市,成立了華為第一個美國辦事處。不過,直到3年后,任正非來到美國視察陳朝暉他們,當時的華為還沒有和任何一家美國客戶簽訂合同,幾乎沒有人知道它的名字。
就在任正非來美國之前,華為受到思科的打壓,思科2003年就華為侵犯思科知識產權的問題正式提起訴訟,請求法庭下令,禁止華為出售侵權產品。不過,思科這一請求被法庭駁回。隨后在2004年7月,思科與華為達成最終和解協議。雖然這場官司以和解結束,但在這兩年中,很多客戶的合同就此擱置,華為進軍美國的進程明顯受阻。
不過,華為并未就此放棄美國市場,開始嘗試曲線進入美國。2006年初,華為與北電成立合資公司,開發超級寬帶產品,試圖繞道加拿大這個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家曲線進入美國。但是,華為的這個計劃在北電2009年宣布破產而落空。
此后,華為還試圖收購北電的無線資產,以獲得美國運營商的客戶資源,但遭致美國政府阻撓,進入美國市場的希望繼續落空。
實際上,華為在美國市場遭受到的打擊遠不止這些。三次并購被否:3Com、2Wire、摩托羅拉移動網絡,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以安全擔憂為由介入;三次交易被否:Sprint價值50億美元的移動網絡設備采購、Verizon和AT&T的LTE采購、公共應急通信網擴建項目;一次專利購買被迫取消:3Leaf。
最讓華為受傷的是本來Sprint在兩年前已經將橄欖枝伸向華為,眼看Sprint價值50億美元的移動網絡設備采購大訂單就要到手了,但是Sprint受到來自美國政府和部分國會議員的壓力,在最后關頭改變了主意,選擇了同樣來自亞洲的三星。
其實,為了拿到Sprint 的招標,華為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努力,還專門找了美國本土咨詢公司美聯公司Amerilink作為緩沖,以打消美國的安全顧慮。Amerilink公司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前副主席威廉·歐文斯 (William Owens)創辦。
華為在美國還有突破的機會嗎?
那是不是說華為在美國市場完全沒有機會了呢?如文章開頭所述,徐直軍稱“我們已經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在運營商業務方面,華為未來主要的增長市場是發達國家地區,但不包括美國。”這被外界解讀為華為放棄美國市場。
對此,《通信世界周刊》總編輯楊海峰認為此番言論存在誤讀,“這是誰傳的呀,徐總說的是新增長市場主要集中在27個發達國家,而美國現階段很難獲得大的增長,因此沒有列入這個增長序列。”
在長期觀察華為的《中國企業家》記者冀勇慶看來,華為受阻的主要是運營商市場。除了運營商,華為還有企業和消費者業務,這兩個業務在美國是開放的。那么,華為有實力嗎?
在冀勇慶看來,仔細想想,華為的路由器能夠與思科競爭嗎?華為有實力提供完整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嗎?華為能夠了解美國銀行的IT需求嗎?顯然還遠遠做不到。因此,華為企業業務在美國的前景同樣不容樂觀。
再說消費者業務特別是終端業務,美國公司同樣占據了主導地位,蘋果仍然盤踞在最高點傲視群雄,無論是三星還是中華酷聯,更多地還是依靠美國公司谷歌提供的安卓手機操作系統才得以進入追趕著的行列。無論是對芯片、操作系統、屏幕等關鍵資源的控制,開始對消費者市場的理解,華為都剛剛入門。就憑這個實力,要進入美國智能手機的主流,恐怕也是難上加難。
2010年年初聯想集團也曾經在拉斯維加斯,由美國人、首席運營商Rory Read發布了樂Phone,最后在美國市場同樣是一無所獲。先不說美國消費者用慣了iPhone是否看得上你出的手機,再說美國手機市場也同樣是運營商主導的市場,他們還是一樣的很“講政治”。
未來,華為在美國市場僅存10幾億的份額或許也將受到威脅。
據彭博社報道,華為或許將失去它在美國境內最重要的客戶之一:Level 3通信公司。該公司經營大型寬帶網絡系統,美國大多數電信服務都會用到他們的產品。據摩根大通證券公司(JMP Securities)分析師埃里克·薩培杰(Erik Suppiger)估計,Level 3總部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自2009年以來已經從華為采購了2億美元的光纖網絡設備。
按營收計,華為已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設備供應商。這與它在中國、歐洲和新興市場的業績成長密不可分,但惟獨美國市場經營慘淡。盡管華為已經與全球45個頂級運營商開展業務,卻沒有與美國任何主要運營商達成合約。華為2012年大約350億美元的銷售總額中,只有13億美元來自美國。
在今年5月初,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的華為創始人兼CEO任正非在新西蘭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在美國目前運行的網絡中,幾乎不存在華為的設備。我們從未向美國主要運營商出售過任何重要設備,我們也未向任何美國政府機構出售過任何設備。美國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遇到的網絡安全問題都與華為無關。”
現在,華為把心思放在了加緊擴展新業務,開始轉向智能手機和面向普通企業的信息系統,以減少與歐盟、美國及澳大利亞等國的摩擦對華為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