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銀行間市場大面積的“錢荒”、利率狂飆突進持續近一個月后,6月24日,央行通過官網首次亮明了對當前整體流動性的判斷和看法:“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于合理水平。”
至于近期資金市場的劇烈波動,乃金融市場多因素疊加結果,且臨近半年末重要時點,“客觀上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份顯示6月17日已經下發給商業銀行的文件,委婉地點出了導致近期銀行間市場劇烈波動的多種因素:稅收集中入庫和法定準備金繳存;信貸資產擴張偏快;商業銀行同業存款波動幅度過大、期限錯配風險顯現;大型銀行沒有充分發揮好市場穩定器作用……
從6月6日開始,央行救市的傳聞就不絕于耳,銀行間市場經歷了從滿心期待“央媽”伸出援手到逐步走出幻想的心路歷程。
從新工具——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SLO)千呼萬喚還不來,再到月末定向逆回購霧里看花,市場的想象力很大,但央行的態度卻非常明確。
6月24日興業、民生等同業業務擴張顯著的中小銀行遭遇了股市黑色周一,平安、興業、民生三家銀行跌停,寧波銀行(行情股吧買賣點)、浦發銀行(行情股吧買賣點)跌幅也超過9%。
6月24日,中金公司最新出爐的銀行業研報,將6月份以來銀行間市場利率大幅飆升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同業資產與負債長期存在的期限錯配,即“商業銀行同業業務配置大量非標信貸資產導致期限錯配是利率走高的本質原因。”
中國金融去杠桿化的腳步將從同業業務擠壓水分開始。
“這是我們之前所預計到的,只是沒想到這么快。”6月24日,某股份制銀行高層告訴本報記者,2012年,中小銀行同業業務增長幅度不少超過了50%,問題可能比想象的更大。
廣東銀行業一位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早在2012年審計署就對多家商業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利用同業拆借資金或自有資金展開投資可能蘊含的風險與監管部門進行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