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盡管各個國家的發展層面不同,但是都可以把經濟、生態、社會責任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6月27日,中國工業報記者在北京就相關問題采訪德國經濟參議院的兩位重量級參議員——迪 特 爾·海 爾 特 (DieterHarthe)和伍克仁 (ThomasWu)時,迪特爾·海爾特向記者表示, “經濟與政治的目標是統一的——即盡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未來,地球環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上所述,記者從兩位參議員處了解到,德國經濟參議院在德國乃至更大的范圍內所做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強調并希望汽車工業能夠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其重要職責之一,他們以此來幫助或支持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得到更好的建議。
迪特爾·海爾特表示,從長期解決人類居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看,不但對環境保護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同時也要制定類似的社會標準。據透露,他們正在與世界銀行討論相關的一些項目。
德國經濟參議院敦促德國的相關汽車企業所做的一項有意義的事情是:由德國廠商出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大面積種植樹木,并對當地居民進行有關環保知識的培訓與教育,全方位地普及人們的環保觀念并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在此方面有數據表明,相關的德國汽車廠商已經投資了3000萬歐元,在哥斯達黎加、巴哈馬、越南等國家幫助當地居民種植林木并開發森林資源,鼓勵當地居民購買那些既環保、又高質量的產品,以此來幫助當地居民建立起環境保護的理念。
對于中國與德國等歐洲國家并不在一個等級的汽車排放標準、兩個國家的汽車工業對于環境保護而言可能面臨的問題不同這一話題,伍克仁參議員認為,這個問題只能按照有階段性的發展方式來處理。對于像中國這樣大且經濟發展又非常不平衡的國家,制定統一的排放政策是不現實的,許多地方是無法承受的。但是伍克仁同時也對中國電動自行車的發展表示了贊同——“現在全世界97%的電動自行車都賣在了中國市場,在這一點上中國具有典范意義。”
伍克仁也非常坦誠地表示,對于中國的環境污染,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歐洲企業也是有責任的,因為光是在汽車行業領域就有好幾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經營,這些企業當然也要履行他們的社會責任,并生產出對環境更友好的產品來。伍克仁透露,德國經濟參議院下一步的目標之一,就是說服在中國的相關歐洲企業,大家共同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對于中國當前有些大城市所采取的汽車限購、交通限行等措施以及未來汽車技術的發展等問題,伍克仁表示,現在電動車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并不是電動機不行,而是能量沒有被儲存起來;燃料電池在這方面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現在燃料電池的成本大大下降,當其成本有可能與內燃機平起平坐時,就有可能取得電動汽車的重大突破。
至于當前中國某些城市所采取的限購、限行等措施,伍克仁坦言,歐洲完全沒有遇到過像中國這樣的問題,因為在歐洲沒有像中國那樣多的人口、車輛過于密集的城市。但是他建議:中國要走出自己的路來,這條路不僅是包括電動車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選擇,還有交通方式和出行方式的考慮,比如說平時限制自駕車而周末不進行限制,以及像新加坡那樣在高峰時段每輛小汽車必須乘坐4個人的模式,都值得借鑒。
對于 “像中國這樣的制造大國,與歐洲國家并不處于同一發展水平,肯定會制造出比歐洲等先進國家更多的污染”這一說法,伍克仁參議員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然總體上看中國與歐洲所處的產業鏈地位不同,但是應當把眼光放得更遠、看得更開闊一些。 “德國企業確實有很多創意,但是他們的生產能力同樣也是很強的。我觀察中國有25年了,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企業不僅在生產領域,在創意領域同樣也會發展得很快,中德企業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同時,伍克仁也對中國政府與德國政府具有相似的長遠眼光給予了肯定。 “一定要鼓勵發展未來的技術,不能說現在市場不行就不管將來了。”
除了要創造經濟、生態和社會責任三個方面的福祉,迪特爾·海爾特參議員也表達了他的另一個觀點——“我們并不贊同世界生產的東西滿地球去運輸,我們強調的是在當地投資和生產。在這方面,德國企業做得是不錯的,他們到中國來投資,為中國生產。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的企業現在也到德國去投資。同時,要為當地市場產生就業的機會,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如上所述,記者從兩位參議員處了解到,德國經濟參議院在德國乃至更大的范圍內所做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強調并希望汽車工業能夠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其重要職責之一,他們以此來幫助或支持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得到更好的建議。
迪特爾·海爾特表示,從長期解決人類居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看,不但對環境保護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同時也要制定類似的社會標準。據透露,他們正在與世界銀行討論相關的一些項目。
德國經濟參議院敦促德國的相關汽車企業所做的一項有意義的事情是:由德國廠商出資,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大面積種植樹木,并對當地居民進行有關環保知識的培訓與教育,全方位地普及人們的環保觀念并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在此方面有數據表明,相關的德國汽車廠商已經投資了3000萬歐元,在哥斯達黎加、巴哈馬、越南等國家幫助當地居民種植林木并開發森林資源,鼓勵當地居民購買那些既環保、又高質量的產品,以此來幫助當地居民建立起環境保護的理念。
對于中國與德國等歐洲國家并不在一個等級的汽車排放標準、兩個國家的汽車工業對于環境保護而言可能面臨的問題不同這一話題,伍克仁參議員認為,這個問題只能按照有階段性的發展方式來處理。對于像中國這樣大且經濟發展又非常不平衡的國家,制定統一的排放政策是不現實的,許多地方是無法承受的。但是伍克仁同時也對中國電動自行車的發展表示了贊同——“現在全世界97%的電動自行車都賣在了中國市場,在這一點上中國具有典范意義。”
伍克仁也非常坦誠地表示,對于中國的環境污染,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歐洲企業也是有責任的,因為光是在汽車行業領域就有好幾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經營,這些企業當然也要履行他們的社會責任,并生產出對環境更友好的產品來。伍克仁透露,德國經濟參議院下一步的目標之一,就是說服在中國的相關歐洲企業,大家共同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對于中國當前有些大城市所采取的汽車限購、交通限行等措施以及未來汽車技術的發展等問題,伍克仁表示,現在電動車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并不是電動機不行,而是能量沒有被儲存起來;燃料電池在這方面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現在燃料電池的成本大大下降,當其成本有可能與內燃機平起平坐時,就有可能取得電動汽車的重大突破。
至于當前中國某些城市所采取的限購、限行等措施,伍克仁坦言,歐洲完全沒有遇到過像中國這樣的問題,因為在歐洲沒有像中國那樣多的人口、車輛過于密集的城市。但是他建議:中國要走出自己的路來,這條路不僅是包括電動車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選擇,還有交通方式和出行方式的考慮,比如說平時限制自駕車而周末不進行限制,以及像新加坡那樣在高峰時段每輛小汽車必須乘坐4個人的模式,都值得借鑒。
對于 “像中國這樣的制造大國,與歐洲國家并不處于同一發展水平,肯定會制造出比歐洲等先進國家更多的污染”這一說法,伍克仁參議員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然總體上看中國與歐洲所處的產業鏈地位不同,但是應當把眼光放得更遠、看得更開闊一些。 “德國企業確實有很多創意,但是他們的生產能力同樣也是很強的。我觀察中國有25年了,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企業不僅在生產領域,在創意領域同樣也會發展得很快,中德企業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同時,伍克仁也對中國政府與德國政府具有相似的長遠眼光給予了肯定。 “一定要鼓勵發展未來的技術,不能說現在市場不行就不管將來了。”
除了要創造經濟、生態和社會責任三個方面的福祉,迪特爾·海爾特參議員也表達了他的另一個觀點——“我們并不贊同世界生產的東西滿地球去運輸,我們強調的是在當地投資和生產。在這方面,德國企業做得是不錯的,他們到中國來投資,為中國生產。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的企業現在也到德國去投資。同時,要為當地市場產生就業的機會,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