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息升穿2.7厘
美國十年期債息單日飆升22點子穿2.7厘,固然矚目,但美匯指數漲1.5%,突破84水平,同樣不容小覷。債匯二市變動加劇,雖說因為職位增長較估計強勁,但更堪玩味的,是歐洲二大央行的“第一次”。
老畢所指的,一為卡尼(MarkCarney)接掌英國央行帥印后,首度主持貨幣政策委員會(MPC)會議,席間對近期市場息率“升勢過急”不以為然;另一乃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破天荒為政策路向作出“前瞻性指引”,以預先許下“承諾”的形式,向市場傳達收緊銀根遙遙無期的訊息。
美國收水有期、英歐退市無日,英鎊、歐元沽壓驟增之余,強了許多年的“北歐孖寶”瑞典和挪威克朗,同樣成為拋售對象。老畢今天試從“政策指引”入手,一探究竟是市場還是央行指引更具前瞻性。
歐央行喝“頭啖湯”
一般人的感覺是,不論長期維持超低息抑或“數字門檻”,美國皆走在英歐之先;“前瞻性指引”這種非傳統政策工具,似由美聯儲跨大西洋傳到英歐央行。卻其實,本月方接任英國央行行長的卡尼,于出掌加拿大央行期間,早就用過這一招,時為2009年4月。其時金融海嘯爆發不久,卡尼打破常規,承諾至少在一年內維持政策利率不變。
由此可見,在“前瞻性指引”上,加拿大央行才是先行者。
有趣的是,卡尼這條“過江龍”轉戰英國央行,率先向市場傳達收緊銀根遙遙無期的卻不是他,而是有“超級馬里奧”之稱的德拉吉。以此而論,在policyguidance這個非傳統貨幣政策領域,歐洲的“頭啖湯”是給ECB(歐洲央行)喝了。
可是,話得說回頭,不管“時間指引”還是“數字門檻”,都不過是政策利率降無可降下,一種跟市場“溝通”的手段,目的是表明央行維持超寬松貨幣環境的決心,并非什么“山盟海誓”;一旦就業和通脹出現央行始料不及的變化,政策說變便變毋須通知。
卡尼首次主持英國央行決策會議,二話不說,劈頭便來一句市場息率升勢過急,與仍然脆弱的經濟復蘇接不上軌。然而,你有你說,市場盤算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番情景,而且走快幾步,價格預先反映可能出現的貨幣環境轉變。像卡尼一樣,聲稱近日債息升勢“不理性”或市場錯誤解讀政策的央行大員,接二連三數不勝數,但世事難料,don“tfighttheFed(不要與美聯儲對抗)固言之成理,但Fed”shandsforcedbyMr·Market(美聯儲之手受市場指引),例子何嘗不俯拾皆是?
就地取材,伯南克遲至6月19日才在國會聯席經濟委員會暗示退市,繼而于月底就減少購債說得更具體。債息要等到伯南克開腔才開始轉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美債孳息早在5月1日已見底,伯南克為退市定下較清晰的路線圖,確令收水預期變本加厲,但不論坐擁千億美元現金的蘋果,還是一窮二白的非洲弱國盧旺達,當然還有真正需要集資的大小企業,無不在如今回望可能已成“世紀低位”的資金成本,鎖定超低息發債。
由此可見,市場參與者寧可相信自己的判斷,也不輕信央行的承諾,市場非但較決策者的指引更“前瞻”,亦絕非卡尼等人所說般“不理性”。
美國加息還遠么?
對投資者和置業人士來說,股債匯以外,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走勢,亦必須時刻留神。按照伯南克的說法,假如經濟表現與美聯儲預期的方向相若,央行可能于年底前縮減買債規模,并在明年中全面結束量化寬松。
正如香港“財爺”曾俊華所言,量寬畫上句號,并不等于美國馬上便會步入加息周期。此說雖不錯,但即使美聯儲在今后發表的政策指引中明言,QE結束后仍會保持超低利率,但減少購債一經啟動,不管伯南克和其他央行大員怎樣管理加息預期,投資者仍不會改變美聯儲收緊銀根逼在眉睫的想法。
自美國實行量寬以來,老畢心里一直有個疑問,債息過去幾年長處低位,到底是美聯儲QE令債券的市場供應大減,債價因而上升(孳息下跌);抑或QE向市場傳達了一個清晰的訊號:只要美聯儲一天仍在購債,央行就無意改變超寬松貨幣環境,遑論加息。
美聯儲從未圍繞利率變動發出過前言不對后語的訊息,市場對加息不會在短期內發生,遲至第二季初,似乎亦深信不疑。從【附圖】可見,今年4月下旬,一級債券交易商(primarydealers)只有不足15%預期美國將在2014年作出第一次加息行動。三個月后的6月26日,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已反映市場預期明年加息機率高達65%,其中30%相信美聯儲將于2014年6月會議上首次加息,35%認為收緊銀根將發生在12月。
換句話說,闡述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的“潮語”tapering(逐漸縮小)登場后,市場早就將之與“收緊政策”(tightening)畫上等號,任何其他形式的“前瞻性指引”,表達美聯儲意圖的效用俱遠遠不如。下次再有地產代理告訴閣下,美國加息還早呢,不妨參考此圖,然后作出理性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