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 世貿組織關于原材料爭端的裁決在某些原料市場上恐怕只具有象征性意義,因為就總體而言,中國是一個礦產資源貧乏的國家,從石油到煤炭,中國在越來越多的大宗初級產品上從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直到幾年前,我們還是煤炭凈出口國,到前兩年已經轉為凈進口國。這一切表明,即使放松出口限制,中國也沒有那么多原料可賣了。歸根結底,無論這場爭端紙面結果如何,由于此類戰略金屬生產位于中國境內,即使中國表面敗訴也不妨礙通過其它手段減少產量,令對方照樣得不到更多的供應。美歐有關部門官員大部分也經過多年歷練,想來他們不會看不到這一點。
不僅如此,美歐的做法開此惡劣先例,還潛伏引發連鎖反應的風險,進而將與他們自己的許多措施自相矛盾。須知美歐是全世界出口管制最廣泛也最嚴厲的,僅就美國對華出口管制而言,可以上溯到1949年NSC41號文件的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制度一向以覆蓋面廣泛、嚴厲、僵硬而著稱。美國還憑借其政治經濟影響力聯合其盟國組建了國際出口管制組織,從而在相當程度上把自己的出口管制制度施加于其盟國之上。冷戰時期,美國操縱下的巴統對華貿易禁運項目一度多達對蘇貿易禁運項目的兩倍(即所謂 “中國差別待遇”)。冷戰結束之后,美國不僅依然在國內維持著對華出口管制,而且在國際上推動組建了《瓦瑟納爾協定》,簽約國共同對特定國家實施一定范圍的出口管制。假如中國限制本國戰略資源出口是違規,那么美歐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什么?
歸根結底,世貿組織對中國貿易政策的不公正、不客觀批評,暴露了該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其它國際經濟組織共同存在的缺陷,即人員構成中來自發展中國家者太少,在專業人員和高層人員中尤甚,所以很難準確理解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但改善世貿組織人員構成及其知識結構非一日之功,面對這場爭端迫在眉睫的終裁,我們還需要加快提高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和上述原料生產的環保、財稅等門檻,以有效削減其產能。這樣,即使我方最終削減這些原料的出口限制,由于產能壓縮,這類原料的出口量也不會增加多少。
需要指出,在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美歐國家,其貿易政策太多地受利益集團左右而搖擺不定,嚴重缺乏一致性,并不僅僅局限于焦炭貿易。在2005年的紡織品特保爭端中,歐盟同樣起初氣勢洶洶拼命壓縮中國紡織品出口配額,結果很快鬧出了紡織品壓港危機,不得不又找中國尋求解決方案。諸如此類缺乏一致性的行為在美歐都不少見,給中國出口廠商制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即使對進口國本身也不是好事。因為此種做法雖說也許能夠投合某些國家的某些利益集團于一時,但給進口商和消費者帶來了不確定性和額外的波動,對美國和歐盟自己經濟貿易的平穩發展、對美歐執行機構的威信并無裨益。
二、叫板中國產業發展政策
(一)中國產業發展政策的興起
擺脫國際分工不利低端地位的努力遭到西方發達國家狙擊,旨在發展新興產業和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的產業發展政策也不例外。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除了少數旨在爭奪世界科技前沿的領域之外,我國制定實施的大多數產業發展政策都帶有濃郁的 “進口替代”色彩,即使其所針對的產業屬于典型的出口導向產業,產品出口比例甚高,我國相關產業發展政策的重心也是提高該產業投入品的國內增值率,實現該產品經濟意義上的國產化。鑒于實施大約十年之久的 “以市場換技術”方針實踐結果與期望相差甚遠,在新世紀前十年,我國產業發展政策獲得了新的強勁發展動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11)條指出, “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12)條比較詳細地闡明了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點;第 (27)條 “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進一步提出,要 “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再次強調要 “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第二章);要 “加快促進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引導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導產業,一批集聚效應突出的產業基地,一批跨國高技術企業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
從 “十一五”開始,圍繞發展先進制造業主題,我國有選擇地扶持具備潛在國際競爭優勢并符合新型工業化方向的重點出口產業,從各方面加大了實施產業發展政策的力度。次貸危機—美歐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就是與上述產業發展政策一脈相承的新發展。
不僅如此,美歐的做法開此惡劣先例,還潛伏引發連鎖反應的風險,進而將與他們自己的許多措施自相矛盾。須知美歐是全世界出口管制最廣泛也最嚴厲的,僅就美國對華出口管制而言,可以上溯到1949年NSC41號文件的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制度一向以覆蓋面廣泛、嚴厲、僵硬而著稱。美國還憑借其政治經濟影響力聯合其盟國組建了國際出口管制組織,從而在相當程度上把自己的出口管制制度施加于其盟國之上。冷戰時期,美國操縱下的巴統對華貿易禁運項目一度多達對蘇貿易禁運項目的兩倍(即所謂 “中國差別待遇”)。冷戰結束之后,美國不僅依然在國內維持著對華出口管制,而且在國際上推動組建了《瓦瑟納爾協定》,簽約國共同對特定國家實施一定范圍的出口管制。假如中國限制本國戰略資源出口是違規,那么美歐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什么?
歸根結底,世貿組織對中國貿易政策的不公正、不客觀批評,暴露了該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其它國際經濟組織共同存在的缺陷,即人員構成中來自發展中國家者太少,在專業人員和高層人員中尤甚,所以很難準確理解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但改善世貿組織人員構成及其知識結構非一日之功,面對這場爭端迫在眉睫的終裁,我們還需要加快提高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和上述原料生產的環保、財稅等門檻,以有效削減其產能。這樣,即使我方最終削減這些原料的出口限制,由于產能壓縮,這類原料的出口量也不會增加多少。
需要指出,在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美歐國家,其貿易政策太多地受利益集團左右而搖擺不定,嚴重缺乏一致性,并不僅僅局限于焦炭貿易。在2005年的紡織品特保爭端中,歐盟同樣起初氣勢洶洶拼命壓縮中國紡織品出口配額,結果很快鬧出了紡織品壓港危機,不得不又找中國尋求解決方案。諸如此類缺乏一致性的行為在美歐都不少見,給中國出口廠商制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即使對進口國本身也不是好事。因為此種做法雖說也許能夠投合某些國家的某些利益集團于一時,但給進口商和消費者帶來了不確定性和額外的波動,對美國和歐盟自己經濟貿易的平穩發展、對美歐執行機構的威信并無裨益。
二、叫板中國產業發展政策
(一)中國產業發展政策的興起
擺脫國際分工不利低端地位的努力遭到西方發達國家狙擊,旨在發展新興產業和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的產業發展政策也不例外。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除了少數旨在爭奪世界科技前沿的領域之外,我國制定實施的大多數產業發展政策都帶有濃郁的 “進口替代”色彩,即使其所針對的產業屬于典型的出口導向產業,產品出口比例甚高,我國相關產業發展政策的重心也是提高該產業投入品的國內增值率,實現該產品經濟意義上的國產化。鑒于實施大約十年之久的 “以市場換技術”方針實踐結果與期望相差甚遠,在新世紀前十年,我國產業發展政策獲得了新的強勁發展動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11)條指出, “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關鍵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第(12)條比較詳細地闡明了發展先進制造業的要點;第 (27)條 “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進一步提出,要 “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再次強調要 “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第二章);要 “加快促進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引導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導產業,一批集聚效應突出的產業基地,一批跨國高技術企業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
從 “十一五”開始,圍繞發展先進制造業主題,我國有選擇地扶持具備潛在國際競爭優勢并符合新型工業化方向的重點出口產業,從各方面加大了實施產業發展政策的力度。次貸危機—美歐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相繼出臺的一系列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就是與上述產業發展政策一脈相承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