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 鼓勵企業“走出去”是我國經濟的重大戰略方針。我國長期以來的資本管理理念與政策是“寬進嚴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領域,我國基本沒有限制,但是在對外直接投資方面,我國中小企業、個人投資者“走出去”的渠道很窄。
正常情況下,我國企業的產能利用率為85%-90%。目前,我國部分支柱行業產能過剩。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為72%。自主品牌汽車產能利用率58%。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產能過剩,風電設備產能利用率69%,光伏電池產能利用率57%。鼓勵企業“走出去”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是我國經濟的重大戰略方針。
企業“走出去”有利于緩解外資流入壓力。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內,我國資本流入的壓力總體將大于資本流出的壓力。未來30年,中國生產者(25-64歲)數量對凈消費者(25歲以下和64歲以上)數量之比高于100%,意味著我國未來的儲蓄率仍將較高。高儲蓄率一般對應經常項目順差,所以我國經常項目的長期流入壓力較大。資本與金融項目中的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長期流入壓力也較大。
企業“走出去”有利于緩解國內貨幣被動投放壓力。2013年上半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34967億美元,接近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約為日本的三倍。對應投放基礎貨幣24.99萬億元人民幣,占我國全部基礎貨幣的96.9%。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約為22個月的進口量,遠超3-6個月的國際合理標準。假定我國外匯儲備平均年收益率為3%,僅此一項每年將增加外匯流入1050億美元,折合外匯占款近7000億元人民幣,對應新增廣義貨幣供應量2.8萬億元人民幣,每年提高M2增速約2.5個百分點。
企業“走出去”有利于跨境人民幣使用。2013年5月末,根據環球銀行電信協會(SWIFT)發布的數據,人民幣在全球結算占比0.84%,創歷史新高,居世界第13位。從2012年1月起,人民銀行在公布社會融資規模、存款、貸款、貨幣供應量的同時,公布了人民幣跨境結算數據。人民幣跨境使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推進資本賬戶開放不等于不防范風險
當前對資本賬戶開放和風險防范的關系的認識有一個誤區,認為資本賬戶開放和防范風險是對立的,事實上,這兩者不僅不對立,而且越是提高資本賬戶開放的程度,越要提高風險意識。學術界公認的資本賬戶開放四大條件包括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機構穩健。就這四大條件來說,我國現在的宏觀條件處于良好水平。我國短期外債占比只有16%,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開短期外債。短期外債可以慢慢來,長期不開放都是可以的。
我國金融市場能有效緩沖資本賬戶開放的風險。亞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債券市場規模3.81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亞洲第二大債券市場,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其中,企業債余額1.04萬億美元,政府債余額2.77萬億美元。截至2013年5月末,我國股票市場市價總值24.78萬億元,世界排名第四,其中A股市價總值24.6萬億元,B股市價總值1788億元;流通市值19.63萬億元,其中A股流通市值19.46萬億元,B股流通市值1780億元。我國金融市場規模是很大的,是資本賬戶開放風險的緩沖帶。
防范資本賬戶開放風險的主要舉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協調推進利率、匯率改革與資本賬戶開放,防范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風險。我認為,協調推進本身有利于防范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風險。7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從利率市場化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也說明我們各項金融改革都是協調推進的。
優化資本賬戶各子項目的開放次序,防范資本賬戶開放風險。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沒有固定順序,應該成熟一項,開放一項,協調推進,但是資本賬戶本身的開放還是有次序的,最需要開放的先開放,風險最大的晚開放。
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并不意味著對于資金跨境流動、金融交易沒有監管,而應根據國內外經濟情況變化,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包括采取臨時性特別措施。很多國家都這樣做過。在2012年的報告中,我們提出要謹慎推進,相機決策,遇險即收。越是開放,越是要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我們目前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如何防范風險,而不應該局限于討論該不該開放。我們應該討論怎么開放,哪些早一點放,哪些慢慢放,放了以后有哪些風險等。
協調推進利率、匯率改革與資本賬戶開放
“先內后外”的“內”指的就是利率和匯率改革,“外”指的是開放資本賬戶。“先內后外”的理論基礎是不可能三角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按照該理論,金融改革最優順序是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再開放資本賬戶,最后才是本幣國際化。然而,“先內后外”觀點存在以下局限:
沒有充分考慮大國情形。大國的匯率主要受產品競爭力、貿易結構、貨幣購買力以及通貨膨脹預期等影響。大國的利率水平及其變化主要決定于其國內的經濟金融環境。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它的利率和匯率的變動主要不決定于國際資本的沖擊和流動,而決定于這個國家國內的基本經濟狀況以及本國與外國的貿易條件。
市場并非完全有效。利率平價理論假定市場只有一種金融資產,或者各種金融資產之間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市場只有一種利率。實際情況是,利率有很多種。對于利率平價理論,學者們主要是理論推導,實證結果有一些,但是反證更多。所以,利率平價理論和不可能三角定理,在理論上很完美,但是在實踐當中往往是有局限性的。
沒有充分考慮經濟中大量存在的“中間狀態”。不可能三角中的“三角”分別為資本完全管制(或完全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或浮動匯率制)和貨幣政策有效(或無效)。然而,這些絕對狀態并非常態。固定匯率制至今少有國家問津,真正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的也不多。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不能說是固定匯率制,也不能說是完全浮動匯率制。這些都是“中間狀態”。
不可能三角理論和利率平價理論主要適用于小國經濟,對大國經濟的解釋并不理想。
從歷史上已經完成了金融改革的國家來看,美國是“先外后內”:二戰后,美元成為中心貨幣;1972-1974年,美元計價地位加強;1974年,美國取消資本管制;1978年實現浮動匯率制;80年代開始利率市場化改革。日本是“先內后外”:1971年,史密森協議要求日元波幅由1%至2.5%,匯率浮動;1977年實現國債利率市場化,1994年實現利率完全市場化;1990年代基本實現資本開放。英國和德國改革順序基本相同,結果卻很不相同。所以,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改革開放并沒有固定的順序。
實踐表明,我國金融改革開放往往是協調推進的。首先,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協調推進各項改革開放措施。在十四屆三中全會文件中,我國協調推進改革的策略被概括為“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也就是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漸進、協調推進,又不失時機地在重要環節取得突破,帶動改革全局。在長期的改革過程中,既不可能某一項改革單兵突進,也很難等到其他改革完成后再進行某一項改革,而只能是成熟一項、推進一項,各項改革相互促進、協調推進。2000年,我國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很差,處于技術性破產邊緣。當時有人認為,加入WTO、開放金融市場無異于“引狼入室”。事實證明,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政府注資、剝離不良貸款及改制上市等一系列改革,極大提高了中資金融機構的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
協調推進利率、匯率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是金融改革開放的內在要求。資本賬戶開放允許國內外投資者自由進入國內金融市場,由此形成的利率、匯率能充分反映資金的內在和外在成本,為利率、匯率改革提供有效的價格信息。反過來,利率、匯率改革能消除或減弱金融市場上存在的扭曲現象,減少套利行為,緩解資本賬戶開放可能帶來的資金流入或流出壓力。貸款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了,而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可能要較長時期才能最終完成,匯率改革也不可能半年、一年就完成了。過分強調資本賬戶開放的前提條件,容易使漸進模式異化為消極、靜止的模式,延誤改革時機。
協調推進有利于金融改革開放的成功。凝聚改革共識是改革成功的關鍵之一。因此,改革只能是不停實驗、不停試錯、不停推進。中國國情復雜,金融改革開放不能等到哪一項或幾項完成后,才啟動另一項或幾項,而必須是各項改革協調推進、相互促進。
加快推進資本賬戶基本開放絕不意味著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向前推進。“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長青”。任何經濟理論都是有局限的,關鍵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對以往經濟運行的總結,不一定都能指導未來的經濟實踐。
利率平價理論和不可能三角定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并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對于協調推進金融改革的研究很少。我們嘗試在這方面做了實證研究。
通過對1970-2007年跨國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我們得出以下三個結論:第一,協調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能夠顯著促進人均收入增長。金融改革開放的當期變動會降低經濟增速,但接下來一年卻可以提高經濟增速,因此總體上促進經濟增長;第二,協調推進金融改革開放對通貨膨脹的作用不顯著;第三,協調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能顯著提高該國的金融發展水平。
通過對1979-2012年我國宏觀數據的實證檢驗,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協調推進金融改革開放能促進經濟增長,一般不會影響經濟金融發展的平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