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以來,國務院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重點領域發展的專項規劃和政策文件,有關部門和省市先后啟動了一批產業化專項和試點示范工作。在這些政策規劃和專項工程的強力推動下,戰略性新興產業部分領域技術突破和產業化進程加快,同時,各地對待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逐漸回歸理性。”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工信部賽迪智庫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勢判斷課題組負責人喬標說。
新興產業表現搶眼
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我國IPTV(網絡電視)業務用戶同比增長46.4%,達到2485.1萬戶;手機電視用戶同比增長11.1%,達到5590.7萬戶。1~8月,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均在13%以上。從地區看,今年1~9月,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599.7億元,同比增長23.8%,高于全省工業8.7個百分點;江西省1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33.25億元,占江西省工業的44.3%,同比增長16.5%。
“不僅如此,在各方面推動下,三季度以來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汽車等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應用步伐加快,產業化進程有加速的跡象。”喬標說。
記者注意到,在加快發展速度的同時,各地對待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逐漸回歸理性。最初,在國家做出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后,不少地方急于“搶攤子、占位子”,采取了投資驅動、產能擴張的發展方式,部分產業領域出現了一哄而上、結構雷同的局面。如,全國超過9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業;近80%的地區選擇發展節能環保業;約60%的地區選擇發展生物育種業;另外有50%的地區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
如今,隨著對新興產業成長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國家層面對新興產業的統籌布局和規劃引導,各地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日漸準確,發展重點更加聚焦,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逐漸清晰。比如,在高端裝備制造業領域,已初步形成了以環渤海和長三角為核心、以珠三角和東北地區為兩翼的分布格局;在新能源產業方面,環渤海區域聚集了我國30%左右的風電裝備制造企業,長三角地區集中了我國60%的光伏企業,西北地區集聚了我國90%以上的風電項目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政策效應逐步釋放
對于下半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加快且趨于理性,喬標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使我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快完善。
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今年7月份以來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進一步提振新興產業投資和信息消費需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制定印發了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啟動了“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工作,并實施了2013年移動互聯網及第四代移動通信(TD~LTE)產業化專項。
與此同時,各地也先后實施了一批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專項,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廣東實施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政銀企合作專項,認定了廣州電子商務等10個基地為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認定了12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和86家重點培育企業。上海市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指南,制定了新能源和節能環保3年科技行動計劃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3年行動計劃,并發布了民用航空、衛星導航等11個專項工程實施方案。目前,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超過11200億元,新興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40%。同時,浙江、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市也啟動實施了一批產業化專項,有力地促進了各地新興產業發展和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