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3月份以來,全球鋼鐵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產能過剩、各國之間的貿易保護戰爭頻繁發生、各種傾銷反傾銷的調查、協商會議層出不窮。而中國更是成了這次全球鋼鐵產業“寒冬”的最大受害者,不僅面臨著鋼鐵行業需求下降、產能過剩、利潤降低等多重壓力,還成了全球鋼鐵業產能過剩的眾矢之的。
據業內人士粗略統計發現,從4月下旬至5月底,包括歐盟、智利、美國、越南、澳大利亞、印度、哥倫比亞、加拿大和馬來西亞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對中國的鋼鐵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或者作出了反傾銷的裁定。如:歐盟決定對進口鋼鐵產品采取預先監控措施;美國對我國碳鋼和合金鋼產品發起337調查;美國提高我國冷軋板卷反補貼和反傾銷稅率至522%。日本新聞媒體稱:將與對中國采取“強硬對抗”措施的歐美保持統一步調。近日,印度商工部對原產于中國的盤條發起反傾銷調查……這些帶有明顯的貿易保護色彩的措施都明確表示:一些國家已經把當前全球鋼鐵市場的困境歸罪于中國。很多國家紛紛指責中國受到高額補貼的鋼鐵部門向全球市場大量輸出鋼鐵,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傾銷”,拉低了國際價格。
的確,從數據上來看,中國鋼材產量確實持續創歷史新高。海關統計數據也顯示,2015年中國出口鋼材同比增長近20%。但是需要明確的幾點是:首先,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但也是最大的鋼鐵消費國。和中國的鋼鐵總產量相比,出口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中國的生產的鋼鐵很多都是在中國市場內部消費了的。國際社會不能認為中國的鋼鐵產量在增長,就是對全球產能過剩的不負責任。其次,中國也很重視全球產能過剩問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中國去年就減少了9000萬噸鋼鐵,今后也會繼續減去更多鋼鐵產能。
目前各國普遍面臨著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到,在中國的經濟早已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今天,鋼鐵產量、出口量、消費量主要由市場自身決定。國際社會一味敦促中國減少產能的量化指標是并不實際的,各國應當發揮各自優勢、以合作的態度共同應對困難,而不是濫用貿易保護措施或者把所有的困境和問題都單方面的歸罪于中國。來源:全球五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