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8月4日連續刊登三篇文章,對寶鋼、馬鋼、武鋼去產能進行調查,分別從產業升級、人崗適配、政策落地三個角度分析鋼鐵行業去產能面臨的問題。文章表示,去產能勢在必行,環保、質量、安全、能源法規,該硬的一定要硬起來;做好職工安置、剝離辦社會職能,該軟的托底政策要沉下去。
《在“加”與“減”中尋找動能轉換----寶鋼、馬鋼、武鋼去產能調查之一》
滾滾長江將寶鋼、馬鋼、武鋼三家國有大中型鋼鐵企業連在一起。背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市場,面對聲聲緊逼的國家去產能令,半年來三家國有鋼鐵企業去產能進展如何?記者近日奔赴寶鋼、馬鋼、武鋼采訪發現,三家企業通過產品升級、產業鏈延伸、轉型發展,發力供給側,促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在“加”與“減”中尋找動能轉換,實現產業升級。
壓縮過剩產能
簽訂軍令狀,停產又復產,完不成即問責……今年以來,去產能打頭陣的鋼鐵行業一直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馬鋼集團地處長江南岸,其控股的馬鋼股份擁有我國“鋼鐵第一股”之稱。在馬鋼一鐵總廠,11號高爐靜靜矗立著,銹跡斑斑。
去年四季度以來,馬鋼集團已安全平穩關停馬鋼(合肥)公司全部鋼鐵冶煉產線。股份公司本部除關停1座40噸轉爐外,還關停了1座500立方米高爐。馬鋼重機公司關停1座15噸、1座20噸機械鑄造電爐。馬鋼集團共計退出煉鐵產能222萬噸,煉鋼產能281萬噸。
寶鋼集團投產17年的不銹鋼2500立方米高爐已正式關停,寶鋼不銹鋼全年將減少產鐵250萬噸。7月12日,寶鋼股份公告稱,寶鋼集團計劃在2016-2018年期間壓減鋼鐵過剩產能920萬噸,此外還有追加壓減鋼鐵產能的計劃。事實上,伴隨著近年來鋼鐵形勢下滑,一些鋼鐵企業早就主動淘汰落后產能。武鋼在過去十年間已經淘汰400萬-500萬噸能耗高、成本高、盈利差的產能。在6月16日舉行的武鋼股份2015年股東大會上,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表示,今年武鋼集團計劃退出煉鐵產能319萬噸,煉鋼產能442萬噸。
除了單個企業內部化解過剩產能,鋼企之間的兼并重組也被視為去產能的關鍵一招。在寶鋼集團總經理陳德榮看來,只有產業集中度提高了,鋼鐵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才會大幅提升,寶鋼、武鋼聯合,“兩邊都能生產的東西,可以再淘汰一些”。
增加有效供給
一邊是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一邊是高端產品依賴進口。身處產業寒冬,三大鋼企紛紛調整產品結構,強化有效供給,提升市場競爭力。寶鋼冷軋廠質檢站的幺云蔚,參與了寶鋼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首條熱鍍鋅生產線的系列改造。如今同樣的一條產線,產量不變,但其產品已從建筑類的彩涂基板,升級到汽車板,再升級到超高強鋼汽車用材。
在調整產品結構方面,馬鋼集團將加大輪軸、型材、汽車板等產品的技改投入,孕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未來3-5年,馬鋼集團還計劃投資77億元,實施特殊鋼線棒深加工、高翼緣重型H型鋼、動車車軸等10個重點產線升級項目,全面提升馬鋼輪軸、板帶、長材三大系列產品市場競爭力。
“馬鋼車輪已在350公里、250公里高鐵上試運行,目前接近40萬公里,預計年底完成考核測試。”馬鋼股份總經理助理、軌道裝備公司董事長杜松林對逐漸取代進口充滿信心。武鋼集團立足自身特點,在汽車板、輸電電工鋼等方面做強武鋼的強項。近半年來,武鋼電工鋼和汽車面板產量達到600萬噸,在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加速產業轉型
以往,我國鋼鐵企業缺乏主動向下游用鋼領域延伸的意識,在國外走“按件賣”的精細化路線時,我們因不了解下游需求,仍然“按卷賣”“按卡車賣”,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如今,三家鋼鐵企業都很看重鋼鐵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并且結合自身實際,加快轉型步伐。
今年以來,馬鋼集團成立了15個“早期供應商介入小組”,駐扎在汽車廠、家電廠、鐵路廠等下游用鋼企業。在用鋼企業做設計時便介入,提前精準掌握客戶需求。寶鋼正在轉型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未來不僅生產鋼鐵,還要發展鋼鐵服務業和城市新產業。除了鋼鐵服務業發展中心,寶鋼新近還成立了不動產和城市新經濟發展中心。
針對產能淘汰后騰出的工業用地,寶鋼不是簡單地賣掉,而是用來發展都市服務業。比如特鋼板塊轉型后,騰出的地塊建設了吳淞口創業園區,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和3D打印產業;在上鋼一廠轉型后,計劃建設工業博物館;利用廢棄的高爐,建設創意空間、辦公空間。
《在“去”與“留”間進行人崗適配----寶鋼、馬鋼、武鋼去產能調查之二》
根據國務院安排,“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人社部年初數據顯示,鋼鐵系統去產能大約涉及職工安置50萬人。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今年鋼鐵要去產能4500萬噸,需要安置員工18萬人。職工安置不僅關系到千萬職工的切身利益,也決定著去產能能否順利推進。
鋼鐵工人變成交通勸導員,政府全力托底
頭戴小紅帽,搖著小紅旗,站在交通路口勸導行人車輛,維護交通秩序。從今年4月開始,江琴的職業身份就從馬鋼合肥鋼鐵公司職工,轉變成合肥市蜀山區的一名文明交通勸導員。
江琴說,過去每天來回3小時擠公交上下班,現在就在家門口執勤,每月工資至少1500元,社保也有保障,“我年紀不小了,對被安置到公益崗位,我很滿意。”
去年底,馬鋼合肥鋼鐵公司全部鋼鐵冶煉生產線被關停,涉及近5000名職工。合肥市安排當地國資委下屬11家企業提供1500多個崗位,以及上千個公益性崗位,為職工提供多樣化安置選擇。截止到6月16日分流安置結束,職工選擇到市屬企業876人,到公益性崗位434人。
今年以來,武漢市工會、人社等部門陸續舉辦兩場招聘會,近500家招聘企業提供超過1.5萬個崗位,主要招聘武鋼職工。記者此前在招聘會現場看到,招聘展臺前人頭攢動,不少身著黃色武鋼工裝的職工進場求職。
“武鋼富余職工較多,專業技能過硬,剛好能和現在不少企業技術崗位招工難銜接起來。”武漢市人社局人力資源市場主任李永洪說,政府一方面通過組織社會企業開展專項招聘,為擁有就業能力的職工群體提供分流平臺,另一方面開辦電商、家政等技能培訓班,輔助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或提供公益性崗位全力托底。
身份社保都不變,企業帶著員工一起轉型
寶鋼上海本部過去有員工8萬多人,前期分流安置約1萬人。馬鋼今年計劃分流5000人。在前期分流安置1.4萬人的基礎上,武鋼今年安排去產能涉及員工安置1萬人左右。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內部退養,內部安置、轉崗就業,企業不忘自身責任,帶著員工一起轉型。作為一家都市型鋼廠,無論是對環境的影響、土地利用效率,還是從能耗指標和綜合成本來看,寶鋼在鋼鐵寒冬中所面臨的壓力更大。轉型升級是寶鋼的唯一出路,而方向之一就是“產城融合”。
寶鋼集團總經理陳德榮表示,“去產能職工安置,不能樹倒猢猻散,要讓員工在新經濟、新產業中獲得新發展空間。”利用寶鋼在品牌、信用、資金,還有土地資源上的優勢,承載新產業,獲得新價值,讓員工有新的職業、新的希望。今年3月,寶鋼集團舉辦首期“產城結合”業務骨干培訓班,200名寶鋼職工踏上職業轉型發展之路。“去產能職工安置,不能樹倒猢猻散,要讓員工在新經濟、新產業中獲得新發展空間。”
在期待與迷茫的陣痛中,職工努力轉身
心理落差、技能單一、就業門檻、長遠預期,一系列因素不僅讓被安置職工身受煎熬,也讓不少在崗員工心存憂慮。不過,大家都在根據形勢變化,努力轉身。武鋼條材廠職工小周,大學一畢業就進入武鋼。他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早不認為到國企工作是“鐵飯碗”。與鋼鐵行情好時相比,現在武鋼職工收入幾乎被腰斬,重要的是不知道這個行業什么時候走出谷底。與其憋屈著,不如放手一搏,尋求更好的發展。
56歲的周漢華,去年底完成了從“武鋼職工”向“快車司機”的角色轉變。現在,他除了跑滴滴快車收入,每月還有車間發放的1000多元生活費,武鋼幫助繳納五險一金到他退休,“月收入基本趕上了武鋼效益最好的時候。”
滴滴出行新近發布的《移動出行支持重點去產能省份下崗再就業報告》顯示,截至5月底,來自鋼鐵行業的滴滴司機共計21.9萬人。滴滴出行還透露,在滴滴平臺上注冊的武漢車主中,有7000人來自武鋼,其中三成是分流員工。在馬鋼合肥鋼鐵公司分流安置的職工中,有900多人選擇自主創業,占安置職工總數的比例接近20%。
《在“硬”與“軟”上確保政策實質性落地----寶鋼、馬鋼、武鋼去產能調查之三》
去產能勢在必行,然而實際進展卻曲折反復。工信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鋼鐵去產能的量達到1300多萬噸,僅占年度目標4500萬噸的30%左右。
邊去產能邊創新高,兩大執行問題阻礙政策落地
今年6月份,我國粗鋼產量達6947萬噸,折合日均產量231.5萬噸,超過4月份231.4萬噸的歷史峰值----一邊是轟轟烈烈的去產能,一邊是鋼鐵產量創新高,顯示執行層面尚有癥結待解。
是什么導致鋼鐵去產能沒有達到預期?“今年三四月份鋼材價格反彈后,鋼鐵產量一下子上去了。一些‘死了半截’的鋼廠由于外部資金注入又宣告復活。”馬鋼集團董事長高海建表示。
除了價格反彈導致鋼廠復產外,各省上報的去產能目標與實際落地情況也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公開數據顯示,河北省今年計劃壓減煉鋼產能1422萬噸,江蘇省今年計劃壓減粗鋼產能390萬噸,山東省計劃“十三五”壓減粗鋼產能1500萬噸,折合每年300萬噸。僅這三個重點省份鋼鐵去產能的量加起來,今年鋼鐵去產能任務就幾乎完成了一半。
不過,實際情況沒有這么樂觀。“地方上報的目標可能與爭取專項支持資金有關,是否具體落實還要看配套措施的出臺情況。”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認為。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年中召開的鋼煤去產能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地方簽訂的目標責任書就是軍令狀,年底要盤點交賬。沒有完成的將被嚴肅追責。
環保、質量、安全、能源法規,該硬的一定要硬起來
根據部署,今年下半年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去產能實施力度,從目標任務的分解轉到實質性推進鋼鐵去產能。其中,包括環保法在內的法律法規將成為鋼鐵產能退出與否的“硬杠杠”。
今年7月下旬,環保部通報開展鋼鐵業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檢查。話音剛落,江蘇等地就有不少中小鋼廠陸續宣布停產。“這次環保風暴不是簡單吹過,初步估計近期江蘇省的建筑鋼材日產量將下降15%左右。”上海鋼聯首席分析師汪建華說。
“鋼鐵去產能,首先要做到依法依規。我國現在的鋼鐵產能里還有相當數量是環保不達標的。對照環保法,不達標的企業應該依法堅決退出。”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表示。
統計顯示,新環保法實施后,截至2015年底,國內仍有20%左右的鋼鐵企業環保不達標。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說,環保投入方面,達標企業每噸鋼鐵的成本比未達標企業高出100元左右。如果補上這塊成本,很多鋼廠會被市場自動淘汰。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