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合作機遇
對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何文波表示,其產生的重大影響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習近平主席在論壇上提出,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傳統危機尚未解決,逆全球化思潮又卷土而來,世界舉步維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認為最主要的信號就是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心系人類共同命運方面表現出極大的誠意并付諸行動,采取實實在在的措施,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先導,開創互利共贏的國際發展新局面。”何文波表示。
“作為金屬礦業領域的跨國企業集團,我們從習主席在論壇上宣布的一條條具體而非常有誠意的舉措中,看到了國際合作機遇的增加和空間的拓展。”何文波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擁有全球陸地面積的34.6%,人口總數占全球人口的60.2%,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就有色金屬而言,該地區生產了世界71.1%的精煉鋁、62.8%的精煉銅、59.4%的精煉鉛、54.7%的精煉鎳、81.4%的精煉錫和63.8%的精煉鎘。對我們來說,在礦產資源領域開展合作的空間廣闊,潛力巨大。”
此外,何文波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很多國家基礎設施薄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而我國有能力、有技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和絲路基金的推出,也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中國五礦下屬中冶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運營服務商,可以在此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要做“一帶一路”倡議的踐行者
中國五礦從成立以來,曾長期發揮中國金屬礦產品進出口主渠道的作用,在走出去方面有著先天的渠道和信息優勢。隨著公司的轉型發展,中國五礦走出去的形式不斷拓展,從單純的貿易領域拓展到產能合作、礦業投資等多個領域,成為中央企業走出去的主力。
“習主席于2013年秋天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后,我們高度重視,在公司‘十三五’發展戰略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主營業務發展,大力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在‘十三五’戰略規劃中將‘一帶一路的踐行者’寫入公司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的踐行者’與‘資源安全保障者’‘產業升級創新者’一并,成為公司‘十三五’期間的三大發展戰略。”何文波表示。
在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中國五礦充分借助“一帶一路”東風,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國際貿易、礦業投資、海外工程建設等多個方面不斷拓展,開辟新的國際合作空間。“拿海外工程承包來說,2016年一年,中國五礦海外工程承包新簽合同額就比上年增加了39.55%。”何文波強調。
何文波告訴《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截至目前,中國五礦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7個國家開展業務,已設立全資及控股企業共91家,布局覆蓋了近一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業務種類涉及工程承包、資源開發、金屬冶煉、礦產品貿易、房地產開發、融資服務等多個領域,聘用員工超過1.3萬人。在貿易領域,中國五礦在沿線4個國家設立7家公司開展相關業務,其中與波蘭銅業集團開展了近20年的電解銅貿易業務,使中國五礦成為從波蘭進口商品總額最大的貿易商。在資源開發領域,中國五礦在南亞和中亞地區擁有巴基斯坦的山達克銅金礦項目、杜達鉛鋅礦項目,以及阿富汗的艾娜克銅礦項目和老撾的Sepon(車幫)銅金礦項目。在工程承包方面,中國五礦目前在建海外項目共275個,合同金額達138.99億美元,其中臺塑越南河靜鋼鐵項目是迄今為止中國在海外承建的最大鋼鐵EPC(工程總承包)建設項目。
走出去實現互利共贏要做好三項準備
“一帶一路”的理念是共同發展,目標是互利共贏。那么,中國企業如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實現互利共贏?
“從金屬礦產資源領域來說,首先一個大的前提我認為就是秉承‘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真正實現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區域內多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卻亟需來自外部的技術、資金、市場等支持。而我國部分資源需求缺口大,同時擁有先進的開發技術、雄厚的資金保障和廣闊的市場,與這些國家形成明顯的資源和優勢互補。因此,我國要與這些國家在技術、資金、經貿、人才等多個領域加強務實合作,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其中,企業是絕對主體,是推進互利合作的中堅力量。”何文波表示。
何文波指出,中國金屬礦產類企業要想成功走出去,需要做好以下三項準備:
一是專業化。金屬礦產行業是一個專業行業,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資產并購、投資,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豐富的實務經驗,不能扎堆、蜂擁而上。經過了這些年的實踐,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已經越來越理性、專業。在有的項目上,中國企業也開始抱團出海,形成合力。比如,中國五礦組成聯合體,收購秘魯邦巴斯銅礦,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二是本土化。本土化的發展策略是企業走出去實現共贏的重要途徑。特別是金屬礦業領域,一個礦區的發展可以有效地帶動當地就業,并且造福當地社區;而一個和諧穩定的社區關系,是礦區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中國五礦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無論是進行礦業投資還是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都非常注重屬地化發展,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基礎上,承擔社會責任,為屬地社區、居民改善生活條件、醫療條件等。
三是重規則。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注重遵守我國和項目所在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管理規定,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注重跨文化融合,加強與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各界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規避風險,保護企業自身合法權益,維護企業的良好品牌形象。
三個建議促進金屬礦產行業更好走出去
何文波告訴《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我國金屬礦產行業在國內發展和走出去發展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資源瓶頸矛盾突出。我國銅、鐵礦石等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70%~80%,這嚴重影響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二是我國企業在海外過度無序競爭,容易抬高收購成本;在獲取海外工程方面也相互競爭,減少了合理利潤,這些最終都損害了國家整體利益。三是大企業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夠。我國一些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具有全產業鏈服務功能,走出去的時間也比較早,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我國一些新的走出去企業還需要重新“試水”,重交學費,這既降低了走出去的效率,也不利于國家整體利益。
“基于此,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一個《關于建立“一帶一路”產業服務平臺,引領金屬礦產行業國際產能合作邁向更高水平的建議》的提案。”何文波透露,他主要提了三個建議:
一是培育我國金屬礦業航母,建立海外資源供應保障體系。建議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建立我國海外資源保障體系,研究制訂海外礦產勘查計劃,設立海外礦業開發基金。同時,采取切實措施加快培育我國金屬礦業航母,加強同“一帶一路”國家的礦業合作,并發揮產業組織功能,引領我國企業同“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產能合作。
二是加強海外投資的協調和監管,研究制訂完善海外投資法規。目前,我國對外投資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監管職能重疊和監管缺失問題同時存在。建議對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實踐進行分析總結,研究制訂完善對外投資管理法規。同時,建立由政府指導,行業協會(商會)牽頭,企業參加的國際產能合作聯盟,加強企業間的溝通協調,減少和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
三是發揮大企業集團的綜合優勢,建立全產業鏈共享服務平臺。建議依托大型企業集團的全產業鏈服務功能,建立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的國際產能合作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從資源獲取、項目開發到運營服務的全流程、全周期、一站式服務,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落實。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