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今年1~11月,金華市工業實現增加值705.7億元,同比增長10%;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504.19億元,同比增長10.7%;實現銷售產值3344.94億元,同比增長8.8%。
“兩化”融合推進轉型升級關鍵詞: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金華市經信委負責人指出,金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向傳統工業產業鏈各環節滲透,提高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水平,推動金華工業經濟上規模、上水平、提質量、增效益。
據金華市百家信息化示范試點企業和億元企業抽樣調查統計,金華市47%的企業信息化覆蓋50%以上的主要業務流程。作為金華市信息化示范企業,浙江皇冠電動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實現了信息化對企業生產經營全方位的滲透融合。自2004年公司從神州數碼公司引進ERP軟件系統后,經多年的運行,公司的研發、訂單、采購、倉儲、生產、銷售、財務等方面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規范化、一體化。
皇冠公司信息總監王印輝介紹,該系統在公司內部有300多個端口,可以滿足110人同時在線操作。“無論是研發、訂單、采購、倉儲,還是生產、銷售、財務等環節,我們均可在金華市區、永康、上海、重慶等地同步操作,相關數據可同步查詢。”
今年9月,皇冠公司新裝了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不僅大大提高了異地審批效率,還減少了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數據丟失和干擾。“比如客戶報價、BOM變更單、采購核價單、委外核價單均可進行電子簽核,還能直接在工作流系統中填寫如出差申請單、請假條、加班審批單、人員增補申請表、員工獎懲審核單等單據。”王印輝說,如果產品出現質量問題,系統還可以根據客戶反饋的情況,及時追蹤供應商的料件、模具、設計等問題。
“降低運營成本,規范業務流程。”這是萊恩集團近年來不惜重金持續推進信息化建設的最大感受。比如在產品研發上,該公司廣泛使用二維、三維設計軟件以及有限元分析軟件,大大縮短了設計從理論方案到成品推出的周期。新產品研制在CAM軟件環境下,可以模擬裝配、測試過程,得到的數據對產品改進設計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大大降低了研發費用成本,減輕了設計和試驗人員勞動強度,對推動技改起到很大作用。
來自金華市經信委的調查顯示,近3年,金華市百家信息化示范試點企業,信息化投入超5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超500萬元。當前,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公司等12家企業正在積極申報省信息化示范試點企業,萬里揚公司等5家企業申報國家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
今年,“蘭溪紡織產業集群”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產業集群“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這是繼汽車、五金和飾品之后,金華市第4個“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
創新驅動增強核心競爭力關鍵詞:科技創新
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金華市科技局負責人說,今年以來,金華市深入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浙江省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創新自主化,在促進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金華市積極培育企業創新主體,著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今年全市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9家、有52家通過復審,新認定省級創新型企業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6家、農業科技企業13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農業科技企業17家。
圍繞汽車及零部件等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提升目標,浙江綠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浙江普洛康裕制藥有限公司、眾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浪莎針織有限公司、浙江夢娜襪業股份有限公司、義烏華鼎錦綸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新組建省級企業研究院,青年汽車、眾泰集團與省政府簽約組建純電動汽車研究院,均將獲得省、市財政各1000萬元資助。
在金華市公共創新平臺建設中,中科院金華科技園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2年成立的中科院金華科技園至今走過10個年頭,截至今年末年度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引進項目有6個,其中,“維生素D3生產新工藝”項目已占領國際市場40%的份額,同時形成了維生素D3產業鏈,成為行業翹楚。
與此同時,中科院金華科技園先后引進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科院大化所、中科院沈科儀、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著名院校所資源開展實質性的機構建設,累計引進各類研發機構15家,中介服務機構7家,主要聚集在先進裝備制造、節能減排、汽車電子和生物醫藥領域。據統計,2011年和2012年,兩年內這些機構服務金華本地企業的產值達到了380億元。
今年1至10月,園區引進機構共簽訂服務金華企業項目42項、總金額4103萬元,產生服務及產品銷售收入3427.42萬元,上繳稅收236.68萬元,實現利潤527.76萬元。
“兩化”互動推進產城聯動關鍵詞: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
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
說起產城聯動,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感觸良多。經過20年發展,金華開發區不僅成為金華市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主戰場之一,更崛起了一座江南新城。如今,金華開發區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通過拓展空間、優化交通、完善功能、美化環境,大力提升城市能極。
拓展空間,一方面是扎實推進城市“南延”,另一方面是加速園區“西進”。今年以來,湖海塘區塊征遷工作加速推進;電子信息文化創意園一期工程今年10月31日正式開工,以信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為代表的首批項目已入園。在完成八一南街、雙龍南街、雙溪西路、李漁路一期等城區主干道優化工程的基礎上,今年又投入7億元,啟動一環路貫通工程、李漁路二期優化、賓虹西路優化等工程。為完善功能,金華開發區進一步提升行政、商業、金融、CBD、高教、居住等城市服務功能,現已形成以蘭溪街商業步行街為中心的商貿中心區,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為中心的高教園區,以保集、天龍南國等為代表的精品住宅區。
如果說金華開發區是產城聯動的“老典型”,金西開發區則是新樣本。
“湯溪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湯溪真正的繁榮與發展是在金西開發區入駐以后。現在,我們在地理位置上還處在鄉下,卻過著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昨天,老家在湯溪鎮的戴志忠說起家鄉近年來的變化十分感慨。戴志忠是一位退休干部,他們世代居住在金西開發區所在的湯溪鎮,見證并分享了金西開發的成果。
和戴志忠一樣,在金西廣大干部群眾心里,他們更傾向于將金西看作一個城市。“金西開發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雙輪驅動、產城共融,我們一直堅持走工業化和城鎮化相結合的發展之路,通過產業帶動城市的發展,同時通過城市建設帶動產業的發展。”金西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年來,金西開發區全面統籌金西發展,提出了“臺地工業、緩坡鄉村、創意九峰、浙中新城”的發展理念,著力把金西建設成為四大功能區聯動、一二三產互動、山水田城相嵌、產業生態共融的現代工業新城,逐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開發區發展之路。
2011年金西工業總產值66.74億元,是成立之初的4.2倍;規上產值37.59億元,是成立之初的6倍;工業投入12.69億元,是成立之初的22倍;財政收入2.5億元,是2003年成立之初的10倍。產業平臺由成立之初的1.5平方公里拓展至現在的10平方公里。
雄厚的產業基礎為金西開發區從建設單一工業園區向同步推進生態新城建設轉變奠定了基礎。近年來,金西開發區著力加快以峙垅湖為核心的商貿人居新城區建設,提升生產性和生活性配套水平。在基礎設施配套方面,金西開發區實施了峙垅湖核心區塊4平方公里范圍內五橫四縱道路網,建設環峙壟湖步行道,加快實施該區域內的給排水、電力、排污、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配套,全力抓好500畝峙垅湖水上樂園和500畝景觀公園建設。同時,全力完善公建設施配套,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和房地產市場,一座產業與生態共融的新型城市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