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當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忙著"災后重建"的時候,全新的經濟環境給中國的轉型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俗話講: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如今,距離金融危機爆發已近5年,全球經濟發展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面對著這樣的局面,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增強自身競爭力。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刻的變革與轉型之中。
歐元區是否還要維持?
在很多經濟學家看來,歐洲的問題非一日之寒。
歐債問題是目前歐洲的最大難題,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債務危機背后,歐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歐洲人意識到,必須加速推進改革。因而,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都在大力推進經濟向知識型、智能型轉型。歐盟也在2010年3月公布“歐洲2020戰略”,提出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重點。
但是,三年過去了,歐盟的經濟情況并沒有像預期那樣好轉,歐債問題依然此起彼伏地爆發。整個歐盟像一列疲憊前行的老舊火車,不知道哪一節會突然拋錨。
“從歐元區建立之日起,就埋下了禍根。”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在談到歐洲目前面臨的困境時表示,或許歐元區解體了,歐洲的問題會更容易解決些。在他看來,貨幣的交易功能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調控功能,而歐元卻恰恰無法解決調控問題。
可以看到,從希臘到德國,從塞浦路斯到法國,歐元區國家面臨的問題表現出不同個性。而現在,這些國家卻不得不在歐洲央行統一的貨幣政策之下進行調整。“有些國家需要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有些國家需要緊縮一些的,這樣的矛盾是歐洲央行很難調和的。”袁鋼明對新金融記者表示,由于經濟實力的問題,歐洲央行實際更多體現德國和法國在貨幣政策的思路,所以其一直強調控制通脹,但這卻給諸如希臘這樣的國家造成很多困擾,從而造成歐洲經濟增長難以恢復,歐債危機也遲遲未能根治。
“勞工市場嚴重僵化,企業稅負過高,各種福利補貼過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張健也撰文指出,這些問題成為困擾歐洲經濟發展的痼疾。但由于各國國情、文化不同,所面臨的問題并不一樣,改革難度也不相同。
美國再工業化能走多遠?
美國的情況似乎正在悄悄好轉,但卻依然有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
據美商務部2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按年率計算增長2.5%,表現好于上季度0.4%的增速。報告同時顯示,2012年美國經濟實際增長2.2%,增幅大于2011年的1.8%,但小于2010年的2.4%。
面對這樣的數字,很多人不禁發問:這是否是奧巴馬“再工業化”措施成效的顯現?這樣的增長是否能夠持續?
“美國重回制造業肯定失敗,這是奧巴馬為了應付國內就業危機的口號。”袁鋼明表示,美國早已走過了發展制造業的時期,如今重提制造業,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當年繁華的汽車城底特律如今已成了空城,制造業已經回不到美國了。而如今,美國應該從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進口基礎產品,而自己集中力量做文化、科技等高附加值產業,這才是良性循環的基礎。
事實上,美國的再工業化也不僅僅是把“蘋果”召回美國本土那么簡單。如今的制造業需要更高的科技含量,而此時,從技術人才到巨額的財政支持都成為限制美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問題。在沈陽機床(000410,股吧)集團董事長關錫友看來,美國再工業化,實際上是催生一個新的生產方式,智能制造會成為未來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