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微博沒有成就出一個更大的格局?現在回過頭來,可以馬后炮地說新浪微博做到這一結果幾乎是宿命。筆者歸結為兩點原因,不自強和不自信。
第一,不自強。產品和技術能力不足以發展一個平臺級產品。
雖然微博還是一個媒體屬性的產品,但是和新浪浸淫已久的門戶比,微博對產品和技術要求更強。新浪一直以來過于務實或者說短視的行為模式造成了新浪不具備發展起來一個平臺級產品的能力。除了新浪所在的互聯網廣告業務,幾乎所有成熟的互聯網產品形態新浪都有染指并曾經大力投入,但除了博客其他全部失敗。游戲(新浪樂谷),電商(和雅虎合作的一拍),即時通訊(新浪UC),搜索(新浪愛問),每一個市場都比門戶廣告大很多,但新浪全都鎩羽而歸。而只有博客這一技術含量低,媒體屬性高的產品在新浪強大的運營能力之下得以成功。
而在新浪領先的門戶和展示廣告領域,它也沒有從技術和業務模式上引領行業發展。新浪的門戶的版式十幾年如一日,2013年4月的改版也是在跟著騰訊和網易改版而推出的。新浪開創了中國互聯網廣告CPD(按天售賣)的模式并且使其成為中國門戶網站的主要銷售模式,但是這種和平面媒體賣版面一樣的銷售模式至今仍舊是新浪的主要收入來源,直到2013年市場上才看到一些對精準廣告的規模化探索。而這時候騰訊的精準廣告平臺已經搭建比較成熟并且有大規模的收入。
不管是因為宿命的DNA理論,還是因為新浪的股權過于分散造成在產品上不夠堅持,新浪的技術和產品能力弱是行業公認的。微博集新浪全公司之力做成這個樣子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很難期待新浪發展出如Facebook和Twitter這樣有競爭力的平臺級產品。
第二,不自信,在社會化媒體和社會化網絡之間猶疑,錯過了深入發展媒體屬性的機會。
不管是從新浪公司的媒體屬性角度,還是從微博這個產品的屬性看,微博就是一個媒體,一個社會化的媒體。而新浪微博發展中期,新浪高層被微博發展的大好局面所鼓舞,試圖打造社會化網絡平臺而不是社會化媒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Facebook如日中天,大家公認Facebook這樣的社會話網絡價值遠大于如Twitter這樣的社會化媒體。新浪對外的宣傳上強調微博的社會化網絡屬性,而在產品上也加強強關系功能。比如新浪推出模仿Path的密友,基于私信的微友。但是這些加強強關系的產品策略不清,和新浪內部的人聊天,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密友和微友定位的差異。
所以這就說到新浪另一個錯誤,即試圖加強社會化網絡屬性,忽略了社會化媒體功能。新浪同時推出不少媒體性質的產品,例如微刊、微吧、輕博客,但是這些產品從用戶體驗到運營都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沒有一個能夠成為大幅度提升用戶媒體體驗和粘性的核心產品。
當微信發展起來,“朋友圈”提供了用戶和親朋好友之間的分享平臺,微博面臨了一個“空心化”的尷尬局面。用戶的強關系轉移到微信上,你可能注意到了節假日曬照片在微信上比微博上更熱鬧;微博上只留下意見領袖、媒體和企業這些和用戶之間的弱關系,更多的微博用戶潛水而不分享。由于前面所說的原因,新浪弱關系的體驗幾年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造成用戶體驗疲勞。
看一下新浪曾經模仿的Twitter,一直堅持其社會化媒體的定位,不斷加強媒體功能和布局。近期其推出了#twittermusic音樂服務;購買了Bluefin Labs,未來可能會融合到其社會化電視的產品中去等等。而Facebook也在一些功能上強化媒體特性。有競爭力的互聯網產品不是將每個短板都補齊,而是將自己的長板做到比別人長。新浪微博在社會化網絡和社會化媒體的搖擺中失去自我。
阿里對新浪微博的投資意味著新浪徹底失去了將中國互聯網格局從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改變成BATS(加上新浪)的機會,繼而變成了阿里大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新浪要想發揮好這顆棋子的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隨著和阿里的不斷緊密接觸,新浪微博的技術和產品能力應該會有提升。新浪微博的定位仍舊掌握在新浪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