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行業網】歐盟委員會15日發布公告說,歐委會原則上決定,將對產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展開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雖然調查未立刻啟動,但歐委會在眾多反對聲中作出上述姿態,仍似“霸王硬上弓”。
這一事件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案件由歐委會主動發起,而并非應當地產業與公司的請求。歐盟此前的慣例是,歐委會在當地企業提出申請后開始貿易調查。這起案件的背后,既有歐盟對華通信產品的貿易爭端,又夾雜了歐盟與成員國的博弈。
今年4月,歐盟委員會發布貿易保護工具“現代化”提案,這一提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賦予歐委會自行發起貿易調查的權力。這意味著歐委會在將來的歐盟貿易政策方面擁有更大發言權。而一些原本屬于成員國的權力也將轉移到歐委會,這就必然牽扯到歐盟與成員國的博弈。
此次對華通信產品的“雙反”調查也是該提案發布后歐委會的首次自行調查,歐委會在發布提案后不久便急切地拿中國通信產品開刀,即有貿易保護主義的意味,又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嫌疑。
眾所周知,通信行業是一個復雜領域,涉及產品生產與系統集成等諸多方面,歐美大企業在全球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企業近年則有所壯大。即使近幾年兩家企業在歐洲迅速拓展市場,與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這樣的歐洲三巨頭相比,也只是從人家的鍋里分一杯羹。在如此背景下,歐委會對中國企業實施貿易制裁,令人難解。
據透露:歐盟大多數成員國都反對歐委會的決定,而三大電信設備制造商也持異議。
歐洲智庫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古斯塔夫·格拉茨認為,歐委會主動發起調查,主要原因是歐委會試圖采取一種強勢態度,在與成員國間的協商方面占據支配地位,甚至希望擔任歐盟成員國總代表的角色。
這難免使人擔心,長此以往,歐委會在歐盟外貿政策中的權力將越來越大,成員國對其制約也將越來越弱。而失去制約的歐委會也將隨意揮舞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這樣不僅僅是中國,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