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上線CCER交易、第一個推出碳配額在線質押融資產品、第一個形成碳交易法人賬戶透支產品……過去一年,中國體量最大的碳市場、廣東碳交易試點在順利推進控排企業履約的同時,亮點頻出。
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劉曉鴻,他同時也是廣州交易所集團的董事長。在他看來,經過兩年的試點,廣東控排企業的碳資產意識得到了很大提升,在邁向全國市場的道路中,廣東像其他試點一樣,也面臨多項挑戰,但鑒于全國統一碳市場很有可能采用有償拍賣與無償發放相結合的方式發放配額,而廣東是全國首個探索部分配額實行有償分配的試點,因此,與其他試點相比可能具有先發優勢。
僅一家企業推遲履約
《21世紀》:今年已是第二次履約,從交易所的角度來看,廣東今年履約和上一年相比有什么變化?
劉曉鴻:應該說這次的履約從整個情況來看有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今年企業的積極性和守規意識有顯著提高。廣東的控排企業一共是184家,2013年有182家完成履約,企業的履約率是98.9%,配額的履約率是99.97%。但今年184家企業全部完成履約。
此外,從履約的過程來看,今年履約更加順利。去年履約的截止時間原定是6月23號,但考慮到種種因素,實際上最終的履約日期,推遲到了7月。今年,廣東183家控排企業都在履約截止時間6月23號之前完成了配額清繳,只有一家企業在被責令整改之后,在7月8號完成了履約。
更重要的是,控排企業對于碳交易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于碳金融、碳資產的運用更趨于理性。上一年度,企業購買配額都是在履約期結束之前,時間相對比較集中,但2014年的履約年度里面,企業對履約的工作安排明顯是有組織、有計劃的,二級市場也好,一級市場也好,企業在每個環節都已經在積極參與,提前準備。
《21世紀》:您剛提到,只有一家企業是責令整改后完成履約的,這家企業是出于什么原因推遲履約?
劉曉鴻:推遲履約的企業是一家規模較小的企業。6月23號截止的時候沒有履約,主管部門就對其進行了約談。他們表示資金困難,買不起配額。這種情況也確實存在,像水泥行業,它本身不景氣,企業生存不容易,配額也是一個成本。但是這家企業還是在政府部門的政策宣講后履約了,所以我們履約率還算是百分之百。
《21世紀》:您認為對于這類企業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降低履約成本?
劉曉鴻:如果推遲履約的這家企業提前告知我們這種情況,通過創新性碳金融產品,交易所是可以對它進行輔導和服務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正在推廣的碳交易法人賬戶透支業務,就可以幫企業解決這樣的問題。
這個產品是廣東首創,相當于是銀行給控排企業發一張信用卡,企業可以透支一定的金額用于繳納碳交易一級市場拍賣資金或進行二級市場交易。未來這個業務可能逐步向其他投資機構會員開放,投資機構可以根據自己對市場的判斷,短期融資,進行配額買賣。
首年履約:廣東碳市CCER供不應求
《21世紀》:自上半年廣東碳市成功交易第一單CCER以來,CCER交易情況如何?
劉曉鴻:3月份我們上線第一單CCER,到現在累計完成CCER的交易量是91.1萬噸,27.3萬噸是用在2014年度廣東省控排企業履約。
總體來看,CCER占整個交易量的比例還是很小,原因在于符合廣東要求的CCER供不應求。
《21世紀》:CCER供不應求是不是也和我們設置的條件過于嚴格有關?
劉曉鴻:和準入條件有關。但我們不認為條件過于嚴格。各個試點都有設置CCER的門檻,我個人認為是合理的。因為CCER種類繁多,并不是所有的品種活躍性都很好,門檻當然會影響CCER進入市場的量,但是隨著簽發項目越來越多,這個量不存在大小的問題。
《21世紀》:這幾個月廣東碳市CCER價格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劉曉鴻:CCER的價格也是在走低。因為我們現在沒有完全公布CCER的交易價格,只能說價格低但也還比較合理。有些優質的CCER價格比配額高的情況也發生過,像林業的項目價格比較高。因為有企業認為林業更加綠色,愿意花更多錢購買。
不設拍賣底價預期對市場影響不大
《21世紀》:廣東是最早嘗試配額有償發放的試點,有償發放規則也有過兩次變動,您怎樣看政府層面對于拍賣規則的調整?
劉曉鴻:政府部門對拍賣政策是有過調整,但實際上我們拍賣的規則沒有大的變動。在我們交易所執行層面,規則、運行都一直是比較暢通、比較穩定的。
試點就要尋求科學的方法。要推動節能減排,適應國際規則,有很多種途徑,有些途徑是比較好的,有些途徑通過我們的實踐探索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誰也不敢保證我們試點的工作都是非常符合我們現實需要。一個政策在試點之初一直能夠維持不變,我覺得有點太過于理想化。畢竟市場有自身的規律,而且市場變化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在不同階段我們要對政策有所調整。
《21世紀》:具體到今年即將進行的拍賣,不設拍賣底價,您估計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劉曉鴻:今年的配額有償發放不再設置拍賣底價,因此,具體的操作細則在拍賣之前還會有公告出來。如果是穩定的、理性的市場,實際上影響不會太大,歐盟碳市也是不設底價的。
《21世紀》:在創新性碳金融產品方面,廣碳所還做了哪些探索?
劉曉鴻:今年上半年,我們還完成了全國第一單碳排放權在線抵押融資業務。由廣東省發改委出具廣東碳配額所有權證明,經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進行線上抵押登記、凍結、公示,廣州大學城華電新能源公司獲得了浦發銀行500萬元的碳配額抵押融資。
幾家大的控排企業也在和銀行、交易所推進這項業務。他們配額多,與其放著不如拿出來獲得一些低成本的融資。就融資成本來看,第一單比銀行的基準利率低,后面幾單的融資成本尚未定下來,但我們的融資成本力爭要比銀行低,這也是體現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而且這個融資是沒有用途限制的,還是比較有優勢。
邁向全國碳市:廣東試點的先發優勢
《21世紀》:試點運行已有兩年,您認為廣東碳市場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劉曉鴻:首先從機制設計的角度來講,廣東是全國首個探索部分配額實行有償分配,而且允許符合條件的機構參與競買的試點。同時,廣東將碳配額有償發放獲得的資金用來設立低碳發展基金,并引入社會資本助推低碳發展。廣東也是在全國首個開展碳普惠的試點。
從市場層面來講,廣碳所配額的總成交量和總成交金額在試點地區是居于領先地位。同時交易所在平臺建設,碳產品的創新和活躍市場以及市場培訓、會員開拓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我們在國內率先推出碳排放配額在線抵押融資業務和碳交易法人帳戶透支業務。
此外,今年3月,廣碳所順利完成的國內第一單CCER線上交易。6月份,廣碳所還完成了國內首宗互換型碳交易,殼牌能源(中國)有限公司與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簽署了碳排放配額交易互換協議。這也是國內首筆互換交易和迄今為止成交量最大的訂制結構交易,不僅包括了配額、減排量資產的交易,也包含了非標期權的構思。
《21世紀》:您認為廣東市場在具備優勢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挑戰?
劉曉鴻:從建設全國市場的角度來說,現在的試點和以后全國統一碳市場對接的機制還不是太明確。第二是從試點機制設計來講,要兼顧前瞻性和企業基礎。第三是把握市場化創新與風險控制之間的關系。
單純從交易所的角度看,我覺得幫助企業理解和認識碳資產是我們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碳配額作為一個資產,有經營屬性和金融屬性,我們希望幫助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把碳配額的資產屬性發揮得更加充分,讓企業在節能減排過程中能更好的運用碳資產實現正向推動。
我們還要提升碳交易平臺的服務功能,我們未來的定位也是要服務全國。碳交易平臺承載著我們國家在宏觀產業政策方面,推動產業升級、科技進步的任務,通過什么樣的制度和服務能讓國家的宏觀目標能夠更好地實現,是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建議地方試點配額與國家配額實現互換
《21世紀》:您對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有什么樣的建議?
劉曉鴻:建議主要是幾方面,一個是首先要有立法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在統一立法的法律法規前提下,才能保障市場運行;配額分配要更加合理,也要加大市場培育的力度。應該要盡可能多地在試點地區進行統籌,特別是在過渡階段。
我們希望全國統一碳市場政策要充分考慮全國配額和地方試點配額之間的銜接和互換。有投資機構在進入試點的時候問我們第一個問題是,配額怎么兌換,他很怕他買的試點配額不能兌換。
《21世紀》:您如何看碳交易在整個廣州交易所集團所占的位置,是不是整個集團里比較小的一塊業務?
劉曉鴻:也不能這么說。您所說的“大和小”恐怕是經濟收益的角度來講的。目前廣碳所不但沒有多少業績貢獻,還需要集團層面更大的支持。但這不是主要的問題,當前廣碳所的目標不是盈利,而是在正常經營的情況下為中國碳交易探索經驗。我們集團的優勢就在這里,實際上我們會集中集團的各種資源和力量,支持這項工作。(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