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成為深圳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圖為南方科技大學的學生在實驗室認真做實驗。▽ 位于深圳龍崗區的大運軟件小鎮智能港創客空間里,創客們正在努力將創意變為現實。▽ 深圳超算中心成為深圳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一個重要引擎。
你印象中的深圳是什么樣子?“創新之城”,很多人給出這樣的答案。
數據無疑更具說服力。201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達643億元,占GDP比重4.02%;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16萬件,約占全國一半,超過全球第六的法國申請量;今年上半年,預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有望達2388.90億元,增長11.8%。2014年,深圳成為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實至名歸!
曾經科技基礎薄、底子弱、資源少的深圳何以成長為創新之城?為此,《經濟日報》記者前往深圳一探究竟。
政府“添把柴” 創新火焰高
令人驚嘆的全城創新熱潮背后,是深圳濃濃的創新創業氛圍、富有遠見的規劃引領和政策保障
銷售額實現300萬元到30億元的跨越,需要多久?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5年。因為業務的急劇擴張,大疆把新家安在了創維半導體大廈,依舊略顯局促的辦公空間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CEO汪滔帶領著一群平均年齡僅26歲的年輕人,在這里繼續追逐他的無人機之夢。
對于當初大疆選擇落戶在深圳,而不是其他科技資源更豐富的城市,大疆公共關系經理錢晶晶稱“正是看中這里優良的創業環境和產業配套”。
與大疆人有著相同感受的還有柴火創客空間合伙人劉得志。他告訴記者,“前不久,深圳市南山區政府在南山智園劃了1000平方米的空間給柴火,作為其今后的活動場地”。2010年創辦的柴火創客空間如今注冊會員超過1000人,活動人流總數超過1萬人,已完成孵化企業3家,在孵企業5家。
大疆公司和柴火空間的崛起,在深圳并非個例。數據顯示,深圳目前全市累計商事主體超過170萬戶,這意味著,深圳1500萬市民中,有超過一成的人在創業。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論人才、科技優勢等,無法媲美北京、上海。如何激發全民創新活力?關鍵要在全社會營造‘敢于冒險、追求成功、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深圳市政策研究室改革研究處副處長楊海添說。
2008年始,深圳即出臺制定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率先發布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制定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先后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等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了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以創客空間的培育為例。深圳提出打造國際創客中心的目標,確定在每年6月份設立國際創客周,吸引全球創客。此外,新設青少年創新專項計劃,拓展小微企業、海內外創客、青年學生創新創業新空間。
目前,深圳正在擬定出臺促進創客三年發展行動計劃,制定支持創客發展的政策措施,譬如準備將深圳創新型產業用房拿出一部分,作為提供創客發展、服務創客的空間。
企業“唱主角” 內生動力足
在深圳,企業自主創新活力迸發,是當之無愧的創新主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技術創新,已內化為企業的一種本能
三諾集團大廈一層,88級的智慧音樂星光大步梯,不時交替呈現五彩繽紛的圖案。智慧生活創想館內,一款便攜式音響引起參觀者的注意,該產品有紅、藍兩種顏色,大小如拳頭般,外形酷似水滴,能懸掛在任何地方。
這是全球最大音響產品提供商三諾集團的總部。20年前,它是一家為國外品牌音箱提供模具制作及塑膠成型的小型模具廠,如今全球每10臺電腦音響中,就有1臺是三諾的產品。
昔日的“小嘍啰”何以逆襲?“‘設計創造價值’,三諾的成功得益于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相結合的雙輪驅動。”三諾集團管理中心總監聶沁苑一語道破玄機。
創業伊始,三諾就明白,其資金、規模、研發、人才等難與大企業匹敵,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只能“智取”——從差異化的工業設計中尋求突破。當然,現實沒讓三諾失望。憑借自主知識產權優勢及獨具匠心的設計,很快全國掀起一股音響“三諾潮”。
嘗到甜頭的三諾再接再厲。三諾集團成立三諾工業設計中心,其后獨創OPM商業模式向原創產品策劃設計提供商轉型。在創新與設計的路上三諾越走越順,業務范圍也越拓越寬,飛利浦、聯想……三諾如今為全球500強客戶提供優秀的整體解決方案服務。
類似三諾的傳奇,在深圳俯拾皆是。“與很多城市不同,在深圳,企業是當之無愧的創新主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技術創新,已內化為它們的一種本能。”剛剛借調到深圳科技創新委的原南通招商局局長張靈深有感觸地說。
從下面數據中人們也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在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究開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
企業自主創新活力迸發,研發、生產、市場實現有效對接,深圳逐步實現從應用技術創新向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如今,在4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3D顯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已處于世界前沿。如,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產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柔語科技的柔性顯示屏技術研發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核心技術為深圳企業帶來了競爭力。數據顯示,目前深圳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其中銷售額超千億元的3家,超百億元的17家,超億元的120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742家。
機構“四不像” 靈活更高效
深圳通過構建“研究院+公司”的模式,創造了更為靈活高效的用人、決策機制,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成立19年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近日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累計孵化企業1508家,創辦和投資高科技企業180多家,培育上市公司18家,造就千萬富翁上千名,可控資產超過70億元。
不過,清華研究院技術創新部部長李啟榮笑稱自己是“四不像”——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清華研究院由深圳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建,以企業化運作,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李啟榮有些驕傲地向記者進一步解釋。
原來,清華研究院源于清華大學,但沒有學歷教育的任務;不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課題,以研發平臺、投資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務于科技企業孵化;實行企業化管理,不直接生產產品,著眼于孵化高科技企業;是事業單位,提供公共服務,但沒有財政固定撥款,沒有人員編制,獨立核算。
雖然名不正言不順,在體制上是個“四不像”,但李啟榮坦陳,“四不像”的身份創造了更為靈活高效的用人、決策機制等,讓清華研究院在調配和整合資源方面更加自由。比如在清華研究院,科研項目選擇由技術專家、投融資專家共同參與,研究方向由市場需求決定,成果考核由市場效益衡量,這就提高了項目日后產生經濟效益的概率。
再如,清華研究院每年都要拿出自籌資金來建設研發平臺,而其該不該建設,建到什么規模,瞄準什么研發方向,完全由市場需求決定。這就避免了那種先花錢后做事甚至不做事的后果,避免實驗室設備的添置脫離實際造成浪費。
在深圳,把自己歸為“四不像”的還有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我們是一家民辦非企業新型科研機構。”光啟研究院學術與項目管理部部長朱文君笑著對記者說。
“資歷”不深,但光啟研究院卻以平均每周申請25項專利的速度,悄然成為世界超材料的引領者。前不久,由其控股的馬丁飛行噴射包公司和光啟科學兩家公司分別在澳大利亞和香港上市。
光啟快速成長的秘訣是什么?“按照企業化管理方式運作,尤其在用人機制上,營造與歐美科研機構相匹敵的創新管理機制和環境。簡單說,即唯英雄論,不以地域、膚色、門派論親疏。”院長劉若鵬這樣總結。
事實上,類似的“新型科研機構”在深圳已有數十家。它們以光啟、華大基因為代表,通過“研究院+公司”的模式,不僅成為源頭創新的尖兵,也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如今,這個“四不像”群體數量還在迅速增長。(來源:云同盟網)